簡介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簡稱NPC)是頭頸部癌症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約佔了有40%。就全世界地域上的分佈來看,鼻咽癌幾乎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尤其以台灣、香港和廣東為主。在台灣,根據衛生署在199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鼻咽癌為台灣省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九名,當年共有731人因患鼻咽癌而死亡。因此,對於鼻咽癌的研究及治療亦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鼻咽癌發生位置為鼻咽腔(nasopharynx),位於咽喉的上端及鼻腔正後方之區域,屬於呼吸道之區域。由於鼻咽腔位處於深處,故一旦發生病變時通常難以自我察覺,必須藉助鼻咽內視鏡等來檢查。
鼻咽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所衍生的未分化(或低分化)腫瘤細胞,導致這種癌症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確定,可能的原因有下:
種族遺傳因素:
飲食因素:
常食用醃製食物(鹹魚,醬菜),則發生鼻咽癌的危險機率大為提高。在香港的研究中指出,食用廣東鹹魚與鼻咽癌發生的相關程度相當顯著。原因是,這些醃製食物含有致癌物或致癌前驅物。[相關資料]
病毒感染:
早期研究中,發現鼻咽癌的組織切片中含有大量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顆粒。進一步檢測則發現鼻咽癌腫瘤細胞中含有EB病毒的基因及蛋白質,患者的血清中抗EB病毒的抗體指數亦很高。由此推斷,EB病毒的感染和鼻咽癌的發生有某種程度上的關連,但其間的關係則尚在研究中。(註:並非受到EB病毒感染就一定會得鼻咽癌,但是幾乎在所有的鼻咽癌患者的檢體中均可測得病毒的基因存在)[進一步資訊]
其他:
環境致癌物的接觸,鼻竇炎病史等亦會增加患病率。
請參考以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