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飛越杜鵑窩 (精神病、鬼附、自殺與藥物濫用)

 

       耶穌給他們能力、權柄趕鬼、醫病。」---聖經/路加九:1

 

.前言

 

.精神病

 

     他們生病了。

 

     全臺灣保守估計約有四十萬名精神異樣的病人。相當於一個新竹市大。

     這些還不包括適應不良者,一般國中生約有十分之一以上具有適應不良

     症。至於有長期失眠,持續緊張,或明顯的人際關係挫折感的人都有不

     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症狀。

     精神病是當代相當具爆炸性的社會問題之一。

 

     不正常是常態? 無常才是有常?

     我們理應常存悲憫之心,因為他們心中的吶喊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絕大部份精神病患是可以治療的。他們不是廢人。

 

1.精神病患在人類社會之處境

     傳統之待遇

     近代之命運

 

2.精神病可能的病因:

   一般以為是:     (1)遺傳

                   (2)腦部受傷

                   (3)環境及心理因素

 

     一般人罹患精神病之比率為0.3%。

     患有精神病者之同胞親兄弟,罹患精神病之機會為7-15%。

     若父母一方患精神病,其子女罹患之比率為16%。

     雙親是精神病患,其子女罹患精神病之比率為40-68%。

 

 

   也有人認為病源是︰

                   (1).生理性

                   (2).心理性

                   (3).靈理性

 

2.精神病的種類

 

精神病主要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外界區隔的自我界限(Ego boundary)或整體

現實檢驗(Real testing)受損。

 

   ﹝1﹞智能不足﹝Mental retardation﹞

      〈1〉最輕度智能不足﹝Borderline mental retardation﹞               

      〈2〉輕度智能不足﹝Mild mental retardation﹞

      〈3〉中度智能不足﹝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4〉重度智能不足﹝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5〉極度智能不足﹝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智能不足分類表

      

       

  相 當 年 齡 ﹝歲﹞

最輕度智能不足

      63-83

    11-13

輕度智能不足

      52-67

     8-11

中度智能不足

      36-51

     6-8

重度智能不足

      20-35

     3-6

極度智能不足

       <20

     <3

 

      有天生,亦有後天性的。

 

  ﹝2﹞精神病﹝Psychoses﹞

          指嚴重的機能性精神障礙

      〈1〉器質性精神病﹝Organic psychosis﹞如腦部的腫瘤、感染或外

              傷。

      〈2〉非器質性精神病﹝Non-organic psychosis﹞屬功能性而非腦部病

              因。

 

  ﹝3﹞精神官能症﹝Neuroses﹞

         指情感上之適應不良,主要源於某些未解決之潛意識衝突之焦慮。

         如焦慮性、歇斯底里、恐懼性、強迫性、憂鬱性、自我感喪失性、  

         憂慮病性等精神病。

 

  ﹝4﹞人格異常﹝Personality disorder﹞

         性格結構、性格屬性、社會病態等類。

 

  ﹝5﹞心身症﹝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

         如消化性潰瘍、心律不整等。

 

  ﹝6﹞暫時性環境適應不良﹝transient situational disturbance﹞

         如突如其來得打擊所造成的。

 

3.精神病之治療與預防

 

      精神病之治療大概有幾種:

          (1)藥物療法

          (2)心理諮商與療法

          (3)宗教療法

          (4)其它療法,如音樂療法、運動(舞蹈)療法等

 

      癒後狀況:

          (1)幾乎完全恢復、可以履行正常社會功能。

          (2)殘餘部份症候、須要持續與積極復健。

          (3)慢性化、逐漸退化。

 

     Corey (1995)提出評估病人方法: BASIC ID

          B-Behavior行為

         A-Affective情感

                S-Sensation感覺力

                I-Imagery意像

                C-Cognition認知

                I-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人際關係

                D-Drug/Biology生化

 

3.家庭與精神病

     精神病引起家庭震撼

     家是精神病患壓力之來源

     家屬在病患住院後之問題

     家人在癒後負擔的重要角色

 

4.如何關心精神病與精神病患

 

.鬼附

 

     有鬼附嗎?

     先要確定有鬼嗎?

     人類的歷史上常有靈媒,巫師,乩童,等記載。

     在聖經中有很多這種鬼附的記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無法解說的現象,很類似鬼附之現象。    

 

     "The Truth is Free.":

        (1).免費(No charge)

        (2).不受限(Independence)

        (3).釋放(Set oneself free)

 

     著魔(Obsession) ,鬼附(Possession)與精神病

 

     鬼附與精神病如何區分?

       兩者可能都顯出怪異的舉止,都有恐懼的心理,長顯出驚人的力氣,

       或表現具傷害的行為。但兩者仍有差異的:

           ﹝1﹞邪靈對主耶穌基督很敏感

           ﹝2﹞邪靈是有具有獨立的位格,

                    邪靈急著找人身趨附,精神病患者卻一心想自人群中退

                    縮。

           ﹝3﹞邪靈具有理性

                    邪靈能利用邏輯思想與人交談,精神病患常是語無倫

                    次,缺乏邏輯。

           ﹝4﹞邪靈與基督之間有一個實存的關係

                    邪靈認識自己,也認識基督。精神病患缺失現實感。

           ﹝5﹞鬼附者可以立即痊癒,精神病患則須長時期才易復原

 

 

.自殺

 

   1.所有生物都會死,但只有人類會自殺。

     R.S. Cavan:只有百分之十八點九的人從來沒有自殺的念頭或希望死亡

     來臨。有些人浮現過念頭,有些人付諸行動實施,有些人因而死亡。尤

     其是青少年或老年人。

     自殺也成為很多國家的主要死亡原因。

 

   2.自殺現況

I.在臺灣:

        15-19歲的死亡人口比自殺為第二大死因。

        20-24歲的死亡人口比自殺為第一大死因。

        民國88年,自殺為十大死因第九位,青年(15~24 歲)死因則自殺為第三位、壯年(25~44歲)第四位、中年(45~64歲)第七位。

        精神病患(20%)自殺比一般人(0.01%)自殺高兩千倍。(77年度報告)

        自殺的人70%有憂鬱症。 

 

           ﹝1﹞每年至少有兩千人因自殺而死。

           ﹝2﹞自殺未遂的更多。

           ﹝3﹞自殺的男性比女性更多。

           ﹝4﹞自殺率逐年增加。

           ﹝5﹞春夏之交較易輕生。

           ﹝6﹞資源不足的地區自殺率較高。

 

       II.在美國:

1.1996年約30903人自殺身亡。

2.佔所有人口十大死因的第八位;15~24歲人口則為第三位。

3.嘗試自殺者以女性為多,但自殺成功者則男性較多(約4 : 1)。

4.自殺死亡較被謀殺死亡者更多(約3 : 2)。

5.約五個自殺身亡者中就有三個是使用槍械自殺。

6.平均每位自殺成功者約嘗試自殺16次。

7.只有16 %的自殺者有自殺計畫,只有10 %的自殺者會告訴他人其自殺的意圖或

留下線索。亦即約84 %的自殺者未有事先之規劃,90 %的自殺者未有明顯的警

訊。

8.83 %自殺前一個月曾看過醫護人員,但有66 %的自殺者認為醫護人員並未問及

情緒問題或自殺意圖。

9.另一研究則顯示自殺前一個月約60 %、六個月約75 %的自殺者曾看醫師。

10.依據HANDS(The Harvard Department / National Depression Screening Day

Scale)調查基層醫療病人憂鬱盛行情形,發現 : 總括約22 %的人有憂鬱現

象,酒精濫用者約45 %,中風者約28 %,癌症者約19 %,糖尿病者約23 %,

關節炎者約27 %,心臟疾病者約23 %。(HANDS共有十個問題,分別問 : 情緒低落、自責、胃口差、失眠、人生無望、悲傷、無趣、無價值意義、自殺念頭、不易集中心思或下決定。每題配分分四層級none~little、some、most、all,各為0,1,2,3分,總分八分以下為不可能有憂鬱;九∼十六分為可能;十七分以上為非常可能。)

 

    3.自殺的定義:

     

      自殺,Suicide: Sui 自我 + cidide 殺掉

 

      曼寧格(K. Menninger)說:「自殺就是,想死、殺自己、死了。」

 

      (1)自殺行為(Suicidal act):動機明白而有不同程度致死行為。

      (2)自殺(Suicide):造成死亡的自殺行為。

      (3)自殺企圖(Suicidal attempt):未造成死亡的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是指一個人有清楚意圖(非意外事件) ,要以某種方式結束自己

     的生命,而且該行為成功的達成其目的。自殺是一個人自願,且自行結

     束自己生命的人類行為,它是人類表現出來的特異行為,也是一種自我

     毀滅的表現。

  

     自殺的社會學定義:

          1.自殺是一個行動的開始,這一個行動會導至行為者的死亡。

          2.自殺者有一個要行動的意願,而不是說說就算了。

          3.自殺有自我毀滅的意願。

          4.意志喪失。

          5.一種死亡的強烈動機,這種動機引發行動,此行動的結果是行為

            者的死亡。

          6.行為者對行為的後果有認識,了解自己行動與死亡有必然關係。

 

4.自殺的理論

 

    (1)自殺的心理學觀點包括:

            1.它是人類獨有的行為。

            2.自殺者有死亡的願望,並採取行動以達成之。

            3.他從事的自殺行為目的,不只是自殘﹝self-mutilate﹞、自

              傷﹝self-injury﹞、更是想死。

            4.自殺的動機可由其語言、行動和意圖推測得知。

            5.自殺的重點在於結束個人的內省生活﹝introspective

              life﹞, 也就是放棄生存。

        (2)自殺理論有:

[1]佛洛依德(Freud):人有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死之本能,向

     外發展原則為傷人。向內發展為自殺。嚴重者便失去生命,   

     既為自殺。

[2]阿德勒(Aldler):自殺者,乃蒙受高度自卑感,自我設定目標,

     及潛伏攻擊的壓力。是嬌生慣養的孩子,只要不滿意周遭的

     環境,就以自殺當作是操縱別人的手段。

             [3]曼寧格(Menninger):將自殺分成三大範籌:

(1) 慢性自殺:常見方式除自我毀滅之外,尚有反社會舉動,

                           殉道,精神異常等。

               (2)器官自殺:求死的意願來自於疾病,如癌症。

(3)焦點自殺:如自傷肢體某部位。

 

自殺心理因素有:

(1)殺人慾望

(2)被殺慾望

(3)死亡慾望

 

[4]杭寧(Horney):用焦慮來解釋有自殺傾向者的感受,其克服焦

慮的方法之一,是把敵意轉向內心,以自我封閉的方法來避

免傷害。自殺是一種自我發展失敗。

 

              [5]涂爾幹(Durkeim):自殺的定義是,以各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

                而且深知如此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而直接或見間接的致使自

                身死亡。

 

     5. 自殺的類型

           (1)惠智(Weiss) 1966 分為:

                [1]自殺致死(Committed suicide)

                [2]自殺企圖(attempted suicide)

                [3]自殺姿態(suicide gesture)

                [4]自殺危險(suicide threat)

                [5]自殺意念(suicide idea)

 

           (2)北世科(Beskow) 1979 分為:

               [1]自殺企圖(Suicide attempt)

               [2]自殺意念(Suicide idea)

               [3]完成性自殺(Completed suicid)

 

           (3)涂爾幹(Durkeim)1972 依個體與社會整合情形分為:

                [1]自我中心型的自殺

                [2]利他主義型的自殺

                [3]無規範型的自殺

 

             慢性自殺  如酗酒、縱慾等。

 

     6.自殺的原因

            自殺雖是個人行為卻含有複雜的社會成因,文化決定一個人的自

            殺行為與方式。

            有個人因素

            有社會背景

 

     7.自殺的前兆

          有前次自殺經驗

          有精神異狀者

          留有書信上暗示或明說厭世者         

          常酗酒,有藥癮者

          久病不癒剛退休

          個性異常者

          失意者

 

     8.自殺的過程

          (1)挫折期

          (2)自責期

          (3)敏感期

          (4)無望期

          (5)自殺意圖與行動

 

     9.自殺的預防

         平常關心,解決其問題

         注意異狀

         有效阻止

 

    10.自殺的處理

         (1)諮商期間

         (2)住院期間

         (3)立既處理

 

    11.自殺的評估

 

.藥物濫用與酒癮

 

1. 定義

     藥物濫用是指,不以正當的醫療用途為目的,而未經醫師處方或指    

     示的情況下,擅自過量或經常便用作特定的藥物。

 

         臺灣每年至少增加三千個藥物濫用者。

         主要受害者為青少年。

         藥物濫用與其它社會問題是相關聯的,也是其它社會問題的肇因。

 

         成癮﹝Addiction﹞有習慣性與依賴性。

         濫用﹝Abuse﹞指對日常生活有影響。

 

2. 濫用品

     有酒精、強力膠、鎮靜劑、速賜康等,會影響精神損害肝、腎

         等。

 

    3.使人上癮的藥物之特性︰

         (1)依賴性行為﹝Dependence﹞

         (2)忍受性﹝Tolerance﹞

         (3)習慣性﹝Habituation﹞

 

    4.藥癮與青少年次文化的關係︰

    

       青少年有藥癮的原因:

          (1).好奇

          (2).解決個人問題與不適當的感受

          (3).尋求刺激

          (4).反抗權威律令

          (5).被忽視或失落的感覺

          (6).嘗試個人挑戰

          (7).與人接近被團體接納

          (8).學業或成究不足借藥物逃避

          (9).尋求人生真意義

         (10).欲證明自己情緒成熟或潛能

 

    5.藥癮與家庭關係︰

          藥癮經常陷家庭於恐怖的危機中

          子女吸毒是家庭的最大考驗

 

    6.因藥癮而來的悲劇︰﹝略﹞

 

    7.藥癮與犯罪行為的關係︰ 

          藥癮者經常具有人格上的不健全,而犯罪者的人格常也是不健全

          的。其間的相關性很強。

 

    8.如何拒絕藥癮︰

           吸毒藥癮不能一試,試一次不是小事

           戒絕藥癮殊為不易

           戒絕藥癮有賴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共同配合。

 

.討論

    1.你家族中有精神異樣的病患麼?

      這帶給你或你家人怎樣的影響?

      你家族的人如何處理?

    2.你本人是否有過精神異樣的經驗?試分享你如何克服與處理.

    3.當你發現自己的異性朋友(可能論及婚嫁者)本身或其家族有精神異樣的

      病患時,你將如何處理與他(她)的關係?

    4.你有過煙酒或藥物的癮麼?

      你是如何走上這情況的?

      你如何戒掉的?如你還未戒掉,你對目前這情況的感受如何?

    5.你的家人是否有藥物上癮的習慣?這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6.當你發現你的好朋友有藥物癮時,你要如何幫助他(她)戒絕?

    7.你曾有過自殺的念頭麼?為何會有此念頭?你後來是如何克服的?

    8.你有過自殺的親人或朋友麼?如有,你是如何面對這悲劇?

    9.想自殺的人有何徵兆?如何來防範自殺?

   10.你相信有邪靈或鬼附身的事麼?

   11.你有過"被鬼或邪靈"困擾的經驗麼?你是如何克服的?

 

.結論

 

.參考資料

   1.「同性戀,自殺,精神病」(1983)彭懷真著,

   2.「生死之間」(1988)邱仁宗著,p228-254.

   3.「生與死」(1995)波伊曼著,p51-64.

   4.「最新精神醫學」(1989)曾文星/徐靜合著, p47-78; p125-140.

   5.「精神醫學是什麼」(1984)黃堅厚著,p1-7.

   6.「精神病觀察:康復的疑惑與解謎」(1993)葉錦成著,臺灣商務

   7.「杜鵑窩拾穗」(1986)卓良珍,宇宙光

   8.「當代精神醫療」((1995)胡海國著,正中

   9.「精神病症狀與治療」(1989)國家

  10.「精神醫學與心病」(1986)呂榮泰著,開朗出版

  11.「基因與心智」(1983)蘭達.凡美達/莊明哲合著

  12. 「自殺及其預防」(1990)林憲著,水牛

  13.「自殺論」(1989) 涂爾幹著, 黃丘隆譯, 結構群

  14.「自殺:潛伏的流行病」(1991)海德(Hyde)與佛賽(Forsyth)合著,鄭凱

      譯,方智

  15.「生命中的陰影:遠離自殺的憂鬱」(1996)圭因(Quinn)著,陳世勳譯,

      性林文化

  16.「我的孩子想自殺?」(1997)沙模(Shamoo)與帕卓斯(Patros)合著,溫淑

      真譯,智商文化

  17.「心靈的奧秘與治療」(2000)林瑪竇(Mathew Linn)等著,易玲玲譯,上智

  18."Medical ethics" (1997) by Campbell et al.,p1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