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答客問):
河川型態
Ø 為什麼秀姑巒溪的含沙量如此的高?
ü 因上游支流拉庫拉庫溪、豐坪溪崩塌地多,造成整個秀姑巒溪含沙量極高。
Ø 秀姑巒溪的枯水期和洪水期,河口的型態有什麼不同?什麼原因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ü 東部海岸在秋冬兩季時常受到強大東北季風吹襲,海浪將海砂大量帶進河口,並在河口堆積,造成東部許多較小的溪流在枯水期時成為斷頭河。雖然秀姑巒溪為東部第一大河川,水量非常豐沛,但在枯水期時也因海砂堆積嚴重使得出海的河口變的狹小,約10公尺左右,直到洪水期水量大增才將奚普蘭島兩岸的砂灘沖開。因此一年中秀姑巒溪河口區域分成兩種類型,枯水期砂灘隔開河海兩種環境,使的海浪無法衝進河口內。若是大雨過後,例如梅雨季和颱風過境水量大增,奚普蘭島兩岸的砂灘將被河水沖開,使得海水可以直接進入河口內,甚至浪頭可以推進到港口國小旁邊的河段,待洪水退去,出海口又漸漸封閉。
Ø 秀姑巒溪河口的型態隨季節不同,對於這裡的生物有何影響?
ü 枯水期出海口被海砂大量堆積,使得河口縮減只剩10公尺左右,且海平面與河面約有一公尺以上的落差,使得這個區域形成一個湍急的河道,對於許多洄游性的水生生物很難通過此河段,必須利用漲潮時,海平面與河面落差減少,進入河口。
Ø 秀姑漱玉的特殊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ü 秀姑巒溪兩岸有許多大理石(石灰岩)滾落河床,受到河水長期的沖刷,因潔白如玉而有秀姑漱玉的美名。
Ø 如果奚普蘭島消失了,河口生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ü 目前奚普蘭島位於秀姑巒溪河口中央處,在枯水期可以和一邊被沙灘淤積的河口形成半島的型態,這時在河口可以形成廣大的水潭(靜水域),讓一些洄游性的幼魚有生存覓食的空間,若沒有奚普蘭島這樣的水域可能會消失,造成洄游性魚類的幼魚在一進到河口後沒有暫時休息的地方。
魚類
Ø 高身固魚和何氏棘八其他地方有嗎?
ü 高身固魚和何氏棘八分佈在台灣的主要河川包括東部(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和南部(高屏溪)這兩個水系的區域。
Ø 固魚和高身固魚一樣嗎?
ü 從名字來看高身固魚學名為高身鏟頷魚 ( Varicorhinus alticorpus ) ,一般俗稱鮸仔(台)。固魚的學名是台灣鏟頷魚 ( Varicorhinus barbatulu ) 因其肉質苦甘故俗名稱為苦花(台)。從名字看來他們只是同屬不同種的兄弟。從體型方面高身固魚成魚體高與體長的比例比固魚大 且高身固魚背部呈現青綠色,胸、腹、臀鰭呈現淡粉紅色。固魚體背是黃綠色,胸、腹、臀鰭有黑色斑點。從這些簡單的方法可得知他們是不一樣的。
Ø 淡水魚會游到海水裡嗎?
ü 大部分不會,但有少部分的淡水魚例如:大肚魚或吳郭魚,它們生活於淡水水域中,但是偶爾會進入河口域淡鹹水交界處中活動或棲息,這就是所謂的次級性淡水魚。另一類的魚,能棲息在海水中,但是其生活史中會進入淡水域中生存,例如:鱸鰻、白鰻、日本禿頭鯊等屬於周緣性淡水魚。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所謂的初級淡水魚(純淡水魚--在淡水中度過一生)被突如其來的大水衝到鹽度較高的河口,這種情況下,若淡水魚無法游回淡水中,那下場可能只有死路一條,因其對鹽度的容忍度只有0.5﹪。
Ø 秀姑巒溪的鰻苗從何處來?
ü 鰻鱺科魚類其生活史的特徵就是在大海中產卵,幼魚會隨著洋流的漂送,進入淡水河川中生長。秀姑巒溪的鰻苗主要有兩大類白鰻和鱸鰻,早期的文獻中認為日本鰻的產卵場位於關島以東的馬里亞那群島附近海域。而鱸鰻的產卵場至今還不是很確定。
Ø 小鰻魚為什麼要往上游?
ü 因為上游有其適合棲息的環境,而且此環境較少競爭者與其競爭,能狗使小鰻魚順利成長。
Ø 為什麼小鰻魚會一大群一起往上游?
ü 由於掠食者的捕食效率有限,因此集體上溯可以減少小鰻魚被掠食者捕食的機會,增加小鰻魚的存活率。
Ø 小鰻魚一直游,最遠會游到哪裡?
ü 現在我們觀察到小鰻魚游到最遠的地方是在秀姑巒溪廢棄的採礦場,大約是距離出海口5∼6公里的地方。不過也有當地的原住民朋友說曾經在奇美發現它們的蹤跡喔!
Ø 小鰻魚由出生到這裡要花多久時間?
ü
從耳石的日週輪來看,鱸鰻的小鰻魚要花四個月左右,而白鰻的小鰻魚要花五個月左右,才能從出生地到秀姑巒溪河口。
Ø 小鰻魚上溯會不會遇到什麼危險?
ü 在河川裡面很多大魚、螃蟹、蝦子都會攻擊小鰻魚,所以這麼多小鰻魚能夠長大變成大魚的其實不多喔!
Ø 這麼多小鰻魚,有多少可以長大?最大可以長多大呢?
ü 應該只有少部分的小鰻魚可以長大,但是正確的統計數字我們還不知道。根據紀錄鱸鰻可以長到160公分,重達20公斤以上喔!
Ø 我們怎麼看小鰻魚幾歲了呢?
ü 要知道小鰻魚有幾歲是個很困難的工作,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在魚的頭裡面有一個負責平衡的地方,裡面有一個東西叫耳石,這個東西是由碳酸鈣沈積形成的,平均來說每天會有一圈形成,就像樹的年輪一樣,因此只要我們計算一下有幾圈就知道這隻小鰻魚有幾歲了。
Ø 鰻魚這麼小,為什麼還有人要捉他們呢?
ü 由於白鰻尚無法人工繁殖,因此每年到了鰻苗上溯的季節,會有大批的漁民在漲潮時於出海口撈捕鰻苗供養殖之用。
Ø 只有秀姑巒溪有小鰻魚上溯嗎?
ü 在台灣的東部或西部只要沒有污染的河口都有鰻苗上溯,由於台灣西部的河川大部分污染嚴重,因此只剩下東部的河川可看到如此大量的鰻苗上溯。
Ø 鱸鰻可以活多久?多大年紀的鱸鰻可以開始繁殖下一代?
ü 鱸鰻確切可以活多久,到了多大年紀才會游到海裡繁殖下一代,這一部份的生活史,我們還不是很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知道。
Ø 鱸鰻的活動時間為何?他是一種有領域性的動物嗎?還是會在河流中到處游動?
ü 鱸鰻通常是在晚上才會出來活動,性情凶猛因此每一隻有固定的活動領域,喜歡住在河川的深潭、池沼、水庫底部的洞穴裡活動。
Ø 蝦虎魚為什麼要上溯呢?這些上溯的蝦虎魚是哪裡來的呢?
ü 因為上游有其適合棲息的環境,而且此環境較少競爭者與其競爭,能狗使蝦虎魚順利成長。上溯的蝦虎魚從何處來,請參考生物世界∼蝦虎魚。
Ø 蝦虎魚的俗名不是叫做『吻仔魚』,和我們平常吃的『吻仔魚』有一樣嗎?
ü 我們平常食用吻仔魚是海水魚,大部分屬於鯡目的仔稚魚類;而在河川裡捕捉到的吻仔魚,大部分是屬於蝦虎魚科的仔稚魚類。
Ø 蝦虎魚如何可以爬在像是峭壁的垂直水泥牆上呢?
ü 因為它們的腹鰭特化形成一小型的吸盤,因此可以爬在垂直的水泥牆上,不但如此它還可以在急流中溯河而上。
Ø
河川中的許多的攔水壩和水庫對會上溯的蝦虎魚有影響嗎?
ü 攔水壩和水庫若將河川的水完全的擷取,沒有水流下來小蝦虎魚無法感受到水流就會聚集在攔水壩和水庫下方,無法上溯到更上游。水庫或欄水壩在枯水期時會將上游支流的水都擷取,使下游無水流,甚至無水。使得洄游性生物在無水的窘境下無法進行上溯行為,或在面對數十甚至數百公尺高的水壩在強的吸盤功,應該也是英雄無用武之處了。
螃蟹
Ø 台灣絨螯蟹的形態特徵是?
ü 成體螯足掌部背面絨毛密生,掌部腹面光滑不具絨毛,額平直不具額齒,具三個前側齒;甲寬相近似之雄蟹螯足比雌蟹螯足大甚多,雌蟹腹部呈圓斗狀,雄蟹呈錐塔狀。未成熟雌蟹腹部則呈尖弧狀,雄蟹腹部仍為錐塔狀,螯足與雌蟹螯足大小相似,稚蟹(甲寬小於8mm)外部形態則較難辨別雄雌,可由其生殖器官分辨。
Ø 台灣絨螯蟹的分類地位是什麼?
ü
台灣絨螯蟹屬於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甲殼綱( 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 方蟹科(
Grapsidae),弓蟹亞科( Varuninae),絨螯蟹屬( Eriocheir),台灣絨螯蟹(Formosa)。
Ø
台灣絨螯蟹在哪裡可以看到?
ü
台灣絨螯蟹為台灣特有種,只產台灣東半部流入太平洋的河川中,目前知道僅分布於台灣東部,北起自宜蘭大溪,南至屏東港口溪。
Ø
台灣絨螯蟹有何特殊的繁殖行為?
ü
台灣絨螯蟹於每年春季開始,成熟個體降海產卵,六月中旬結束,產下之卵在海水中孵化經過五期蚤狀幼體
(Zoea) 的漂浮生活,再脫殼變態成大眼幼體(
Megalopa) 時才漸行底棲生活,六月底大眼幼體開始上溯淡水溪川,開始其淡水生活期,不斷脫殼成長,大約經過兩年後成熟又開始降海產卵,這就是台灣絨螯蟹的生活史概況。
Ø
台灣絨螯蟹產完卵後會回到溪流或停留在海裡?
ü
親蟹個體在淺海完成交配、產卵、孵化等繁殖重任後,幾乎悉數死亡。生於河川,回歸大海。
Ø
台灣絨螯蟹為什麼稱「毛蟹」?
ü
國人慣稱的「毛蟹」,指的是雙螯掌部長著成團柔軟絨毛,在分類學上屬於方蟹科的絨螯蟹屬螃蟹,目前全世界這一屬的種類已知有四種,原產地在東南亞各國。因毛蟹終生除繁殖期外,以淡水河川為棲息地,所以又被稱為「河蟹」。台灣有兩種毛蟹分別是:台灣絨螯蟹Eriocheir
formosa Chan,
Huang and Yu, 1995,日本絨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De Haan,1853。
Ø
台灣絨螯蟹和日本絨螯蟹怎麼區分?
ü
台灣絨螯蟹:螯足掌部內外表面不同時具絨毛。額緣近於平直,螯足掌部僅外表面不同時具絨毛。日本絨螯蟹:螯足掌部內外表面均具絨毛。額緣具明顯波浪狀齒額緣齒圓鈍,第四前側緣齒退化。
Ø
日本絨螯蟹分佈範圍是哪裡?
ü
日本絨螯蟹的分佈範圍較廣,在東亞的分布範圍包括日本北海道以南、韓國東岸、琉球群島、中國大陸東南各省,以及台灣西、北部及東北部的大小河川中。過去在台灣於前述分布範圍內的各主、次要河川未受污染前,均有相當多的產量,在台灣是最常見的毛蟹。尤其是北部的淡水河流域,從河口的淡水,經關渡至上游的坪林一帶,每逢秋冬季節,都有數量龐大的毛蟹降海,所以日本絨螯蟹俗稱「淡水毛蟹」。
Ø
大陸的大閘蟹和台灣的毛蟹有什麼關係?
ü
大陸的大閘蟹和台灣的毛蟹在分類學上屬於方蟹科的絨螯蟹屬螃蟹,大閘蟹比較正式的名稱為中華絨螯蟹,原產於中國大陸沿海各省的河川及湖泊,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食用蟹。其生殖洄游期間在每年八∼十二月,正是入秋後菊花盛開的季節,因此蟹肥花好,持蟹賞菊乃成為古時候許多騷人墨客吟詠的對象。
Ø
台灣的毛蟹可以活多久?
ü
根據日本琉球大學做過的野外調查研究發現,日本絨螯蟹在全年的頭胸甲組成可分為三群,由此推估其壽命約為三年,兩歲的個體才開始加入集體降海生殖洄游的行列,在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後,屬於高齡的三歲個體大多死亡。海洋對毛蟹而言,除了是搖籃,也是落葉歸根的所在。
Ø
有哪些地方可以同時看見台灣的兩種毛蟹?
ü
在宜蘭縣的頭城大溪一帶,是日本絨螯蟹與台灣絨螯蟹分布重疊的地方,但同時出現的機會並不多。原因是台灣絨螯蟹的降海洄游期是每年的十二月底至次年的六月底,而日本絨螯蟹在台灣的降海洄游期是每年白露前後的九月至次年的一月。不同的降海洄游期代表各自的盛產期不同
Ø
台灣的毛蟹降海後生活在哪裡?
ü
毛蟹降海後,日本絨螯蟹會大量出現於潮間帶,因此可在石塊下發現抱卵母蟹,而台灣絨螯蟹降海後,尚未在潮間帶發現過。
Ø
毛蟹是怎麼長大的?
ü
毛蟹屬於外骨骼的生物,需要脫殼才能成長,每脫殼一次,體型就有大幅度的增加。日本絨螯蟹的雄蟹體型較雌蟹碩大,剛脫殼時,體色會較先前的舊殼淡,連螯腳上的絨毛也變成乳白色,過了幾天才慢慢恢復為原來的褐色。
Ø
有那麼多人抓毛蟹,以後會不會沒有毛蟹了?
ü
只要不是過度補抓,和破壞他們的棲息環境,讓他們能不斷繁衍,毛蟹就會永久存在。
Ø
台灣的毛蟹在生存上面臨什麼問題?
ü 台灣的毛蟹近年來因棲息環境漸被開發、破壞,加上人們缺乏保育觀念濫捕、社會高度工業化的結果,河川污染日益嚴重,惡化的水質,阻斷幼苗溯溪的途徑,高大的水壩,擋住毛蟹來往上游的通道,導致資源漸減。對需要沿著河川降海洄游,以完成生殖大事的毛蟹而言,整條河川要維持與上游一樣的澄淨水質,在許多地方已是奢求。但是河川在毛蟹的整個生活史中,不僅是棲身之處,也是繁殖之旅的通道,必須每一環節維持暢通,才能讓族群永續生存。尤其是毛蟹幼苗經過海洋大搖籃的撫育之後,邁向溯溪之旅的起步點河口,水質的好壞成為掌控族群存續的關鍵,而真正掌控這一關鍵的,其實正是我們人類。
魚陷阱
Ø 魚陷阱為什麼抓的到魚?魚進去以後為什麼出不來呢?
ü 可以參考網頁中,原住民的智慧∼魚陷阱的單元,有詳細的介紹喔!
Ø 秀姑巒溪河道這麼寬,為什麼陷阱只做在河的兩邊?
ü 小魚苗通常游泳能力較差,因此會沿著河的兩岸上溯,河的中央水流較深且湍急不適合它們上溯,因此陷阱做在河的兩邊就可以騙它們進網了。
Ø 這種魚陷阱的歷史有多久?其他地方有類似的陷阱嗎?
ü 正式的紀錄是在1969年阮昌銳曾於『大港口的阿美族』報告中有簡略描述過,並未有過任河的研究紀錄。在日本本州島的長良川中游約60公里處的關市保戶島亦發展出類似的捕魚法。
Ø 魚陷阱抓的到哪些魚?
ü 主要是捕捉一些溯河性的魚苗(包括蝦虎魚科、鰻鱺科)和蝦苗、蟹苗,此外還包括一些隨上溯魚苗而來的掠食性魚類。
Ø 如果把這種陷阱裝置在其他河裡,也可以抓到魚嗎?
ü
根據我們的調查,以往在花蓮溪口附近也有這類相同的簡易設施,但是最近花蓮溪污染極為嚴重,不僅魚苗數量較少,同時該地區居民也因為魚苗有臭味而不願意捕食之。
Ø 目前秀姑巒溪有限度地禁止漁獵,那麼魚陷阱是不是可以賦予其新的意義呢?
ü 目前秀姑巒溪禁止設魚陷阱,只有研究用才准許設立。雖然魚陷阱的捕捉對於此資源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大量作為食用既不經濟也不符合保育的觀念,若能輔導漁民轉型為生態觀光、長期的生態監測和環境教育,應該更能發揮其價值。
Ø 魚陷阱會不會因秀姑巒溪每年地形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ü 每年颱風季節和梅雨季過後會使得秀姑巒溪的地形產生極大的改變,每年適合做魚陷阱的地點也有所不同。
Ø 魚陷阱一年四季都可以抓魚嗎?
ü 魚陷阱一般都是在農曆過年之後完成,直到第一次颱風來臨就會將魚陷阱沖毀。
其他
Ø 泛舟的活動是否對當地的生物造成衝擊?
ü 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多少會對當地的生物造成衝擊,只要我們能夠多注意當地生物的生態保育,應該能在人類活動和生態保育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更重要的是拒絕污染,污染使得當地的環境不再適合生物生存,才是使的生物大量減少甚至是絕種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