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荔枝香附飲(婦人良方)
1 功效: 行氣止痛
2 主治: 氣滯為主的實證痛經
3 配方:
荔枝核 30克 黃酒 30克
香附 30克
4 制作:
*將荔枝核 香附研成細末 混合後裝入瓷瓶密
封保存
*每於痛經發生之前一天開始服用 每次服六克
以黃酒適量調服 一日三次
二. 靈芝薄荷茶--->補腦益智
先將靈芝二克切片 薄荷五克切節 穀芽五克炒香備用
然後把靈芝 炒穀芽放鍋內 加水和二五克白糖煎熟至
濃 再下薄荷 煎熬十分鐘即成 本品具有補腦益智之
功效 適用於夏季煩熱 氣虛煩勞等症 <中國藥膳大
全>
三. 防風甘草茶--->預防感冒
防風六克 甘草三克 共製粗末 每日一付
沸水沖泡 代茶頻飲 本品具有袪風固表之
功效 適用於四時感冒輕症 亦可作預防感
冒之用
四. 鹽茶--->治感冒火眼牙痛
茶葉三克 食鹽一克 放入杯中以開水沖泡七分鐘
即可飲 每天飲四至六次 可明目消炎 化痰降火
適用於感冒咳嗽 火眼 牙痛等症 <煙酒茶俗>
五. 佩香茶--->治消化不良
佩蘭六克 藿香三克 薄荷四點五克 白蔻仁二點五克
泡茶代飲 適應於過食肥膩 消化不良 納呆食減 口
中黏膩無味 或口臭 醒後口中酸臭難聞等 <浙江中
醫藥>
六. 防疫清咽茶--->治急慢性咽炎
金銀花十五克 杭菊花十克 板藍根二十克 麥冬十克
桔梗十五克 甘草三克 茶葉六克 共製成粗末 紗布
袋裝成三包 每用一包 加冰糖適量 沸水沖泡 代茶
頻飲 本品具有清熱解毒 利咽消腫等功效 適用於急
慢性咽炎的防治 <北京中醫>
七. 杜仲茶--->預防中風
杜仲十五克 棕櫚葉三十克 夏枯草五克 將杜仲放鹽水中拌
透吸收 再置鍋內 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 取出晾乾 然後共
製粗末 代茶泡飲 本品具有滋腎 平肝潛陽之功效 能防治
高血壓並適用於肝腎虧虛頭眩頭痛 有人認為是預防中風的良
方 <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八. 冬瓜麥冬飲--->有益支氣管炎
冬瓜子 麥冬各三十克 水煎 日服兩次
可治療支氣管炎等症 <湖北驗方選集>
九. 生薑茶--->可緩解流行性感冒
茶葉七克 生薑十片 將去皮的薑皮與茶葉
一併煮成汁 飯後飲用 可發汗解表 溫肺
止咳 對流行性感冒 傷寒 咳嗽頗有療效
<煙酒茶俗>
十. 靈芝茶--->防治高血脂
靈芝草十克 切成薄片 沸水沖泡代茶飲
本品具有補中益氣 益壽延年之功效 常
飲此茶 可以延年益壽 亦可防治高脂血
症 <中國醫藥報>
十一. 生津茶--->可潤燥生津
青果五個(研) 金石斛 甘菊 竹茹各六克 麥冬 桑葉各九克
鮮藕十片 黃梨(去皮)二個 荸齊(去皮)五個 鮮蘆根(切碎)二
支 煎水代茶飲 有生津潤燥功效 本方為<溫病條辨>五汁飲變
法 原方用梨汁 荸齊汁 鮮蘆根汁 麥門冬汁 藕汁各酌量
和勻涼服 用治溫病熱盛 灼傷肺胃陰津 口中煩渴 咳唾白沫
黏滯不爽者 以生津閏燥 不喜甚涼者 可重湯燉溫服 此方另
加青果 石斛 桑葉 竹茹 白菊 其生津育陰潤燥之功更著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十二. 防暑茶--->防汗出不爽小便不利
綠豆皮六克 六一散七克 薄荷三克 另加適量白糖
和鹽 水煎代茶飲 具有清熱解暑 利尿等功效 適
用於身熱口渴 胸悶煩躁 汗出不爽 小便不利等功
效 <健康文摘>
十三. 靈仙木瓜飲--->治療濕痺
威靈仙 木瓜各十克 水煎服 可治療濕痺 症見
肢體關節疼痛重著者 或腫賬 痛有定處 手足沉
重 肌膚麻木 舌苔白膩 脈澀緩 <百病飲食自療>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