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on的研究過程是由發生在新幾內亞的怪病-Kuru(克魯病),而開始展開的。諾貝爾獎得主加得賽克在新幾內亞東部高地的南富雷,耗費其畢生心力,研究這個被當地人視為巫術的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的病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Prion,在研究開始進行早期,藉由觀察病患的組織切片,意外地發現克魯病的患者體內都沒有發炎現象,再加上病患之間似乎皆有親緣關係,且僅對女人及小孩有致病力,所以克魯病一度也被懷疑是遺傳疾病,但後來對其他動物所作的實驗證明-克魯病為傳染性疾病,而其傳染方式則是藉由吃食其親人屍體的方式而傳播的。
原來在富雷人中有一個習慣,就是將死去親人的屍體分食,這並非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大約是從本世紀初才開始盛行的,而且這個習俗僅限於女人及小孩,成年男子是摒除於整個分食儀式之外的,是故這也說明了為何克魯病在女人及小孩的感染率是成年男性的兩倍以上。
而在加德賽克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克魯症患者的腦部切片與庫賈氏症、羊搔癢症、以及傳染性貂腦症的腦部切片,有相當高程度的相似,都有所謂的海綿狀腦病變,且其症狀都具有相似的特徵︰潛伏期長、會造成嚴重的腦部神經傷害,且都可造成種間的感染,但即使有了這些資料,我們還是無法找出這些疾病的病原體為何。
直到1960年代,由愛爾波所率領的實驗小組,發現以放射線照射的方法抑制核酸的作用之後,仍不會改變羊搔癢症的病原體作用,於是大膽的下了一個結論--羊搔癢症的病原體可能在沒有核酸的情況下,增加數量。這個簡單的結論,卻為以後的研究方向埋下了一個伏筆。
1970年代晚期,牟絲首先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Prion的真面目,她在羊搔癢症的腦部切片中,發現了一種蛋白質纖維,並命名為羊搔癢症纖維,這種蛋白僅見於罹患羊搔癢症的腦部切片中,在正常的腦切片中卻不見蹤影,於是她設想這種蛋白就是羊搔癢症的病原體,但是由於證據不夠充分,所以沒有發表。但是此時,另外一位科學家普西納,也做出類似的結果,他不顧所持證據的薄弱,搶先將此結果發表,並另外命名為Prion,因此他在名義上成為了第一個發現Prion的人,也因此領了一座諾貝爾獎。
Prion這個小小的蛋白質,大概是史上最頑劣的蛋白質分子,在短短數十年中,已經造就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但是至今我們仍不知道將其消滅的方法,未來不知道還要多少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努力,才能使我們脫離受到prion襲擊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