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上頁 |
張大春
「增加文言文的教材比例」似乎變成了家長們對於十年教改之不耐所祭出的一枚翻天印。望重士林文苑的教授先生們異口同聲地說:唯有增加文 言文教材比例,才能 有效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競爭力和審美能力。
這事可不能人云亦云。而且說穿了會尷尬死人的;試問:哪一位教授或者作家能挺身而出、拿自己「文言文讀得夠多了」當範例,以證明提高文
言文比例是一樁刻不
容緩的盛舉呢?或者反過來說:這些教授作家們是要把大半生的成就當作反面教材,認定自己就是因為文言文讀得不夠,才寫到今天這個地步來的呢?
正因為每個人的寫作成就不同──像我就認為同在支持提高文言文比例之列的餘光中和張曉風兩位,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作家,而李家同與文學的距離恐怕比我與慈
善事業的距離還要遠一點──這樣把古典語文教育當群眾運動來鼓吹,不是寬估了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專業論述價值、就是高估了自己作為一個公共人物的影響力;
或者,根本低估了語文教育的複雜性。
語文教育不是一種單純的溝通技術教育,也不祇是一種孤立的審美教育,它是整體生活文化的一個總反應。我們能夠有多少工具、多少能力、多少方法去反省和解釋
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能夠維持多麼豐富、深厚以及有創意的語文教育。一旦反對教育部政策的人士用教育部長的名字耍八十年前在胡適之身上耍過的口水玩笑,除了
顯示支持文言文教材比例之士已經詞窮之外,恐怕祇顯示了他們和他們所要打倒的對手一樣粗暴、一樣媚俗、一樣沒教養。
「笨蛋!問題是經濟。」的確是選舉語言,柯林頓一語點破了對手執政的困境,不是因為這一句鄙俗的話,而是它喚起了或挑破了美國公民確實的生活感受。我們可
以同樣拿這話當套子跟主張提高(或降低)文言文教材的人說:「笨蛋!問題是怎麼教?」有些時候,那種執意在課堂上強調、灌輸、醞釀、浸潤的玩意兒,未必真
能得到甚麼效果。
我女兒唸過兩個幼稚園,課堂上居然都教唐詩,不但教背,還教吟;不但吟,還要用方言吟;不但小班的妹妹學會了,她還教給了念一年級的哥哥。我自己為了進修
認字,偶爾寫些舊體詩,可是就怕我枯燥的解說挫折了孩子們對於古典的興趣,所以從來不敢帶著孩子讀詩,有一回我兒子問我:「你寫的平平仄仄平是不是就是妹
妹唱的唐詩?」我想了半天,答稱:「不是的,差得很遠。」
「那你能不能寫點好玩的?」他說:「像妹妹唱得一樣好玩?」
接著兄妹倆來了一句:「公──雞──緩──臭、屁!」
直到他們同聲吟完了整首詩,我才知道,那是〈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趁機解釋:「依」字和「入」字是動詞,
在前兩句第三個字的位置。可是到了三、四句,動詞跑到每句的第二個字「窮」和「上」了,是不是有上了一層樓的感覺呀?
他們一點兒興趣都沒有,祇反覆朗誦唸著他們覺得好玩兒極了的一句,並且放聲大笑:「公──雞──緩──臭、屁!」
那是台語,意思是:「王之渙作品」。孩子們不要詩,他們要笑。你不能讓他們笑,就不要給他們詩。詩,等他們老了,就回味過來了。我覺得幼稚園教對了,也並
非因為那是「王之渙作品」,而是因為孩子們自己發現的「公雞緩臭屁」。
【2006/05/16 民生報】
回 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