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權

專利權介紹

在高科技產業中,專利權扮演很重要角色,不但象徵了進步的技術,強大的競爭力,也可以算是公司無形的重要資產。尤其在生物晶片的領域裡,競爭的唯一條件就是進步的技術,所以專利權的擁有更是重要。
就國內的專利法來說,專利權可以分為發明、新型、新樣式,可以擁有的時間都不一樣,各有各的規定:

國內專利申請的時間以新型專利來說的話,初審要花18個月的時間,其他種的專利則少一點:

而國內專利申請的流程如下:

(摘自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美國的專利種類則有發明、新式樣兩種。專用期限分別是發明:自申請日起20年。新式樣:自核發專利證書起14年。另外為了使美國的專利更具有時效性,而能在貿易談判中佔有優勢,多加了一種期限為12個月的預備專利權(provisional patent),提高了申請中但尚未核准的專利的有效性,不過在12個月內還是要提出申請正式的專利權。

專利權與生物晶片

生物晶片的公司,通常都會對其研發的技術申請專利。以基因晶片的龍頭老大Affymetrix來說,光一家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權就有113件,而另一家Nanogen也有41件,Illumina有2件,Sequenom有33件,由專利權的數量大略可以看出該公司研發的時間長短及規模大小,另外也可以了解該公司的長處。另外專利權也衍生出許多的法律問題,比較有名的就是Affymetrix在第6261776號專利中,在宣告其獨有的DNA陣列後,也把密度超過每平方公分400個點的基因晶片納入專利當中,使得其他家的晶片公司無法發展高密度的生物晶片,不過其他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也發展出其他的技術與Affymetrix抗衡,像是Nanogen的第5849486號專利是利用電子吸引力的原理,使DNA晶片在做雜交(Hybridization)時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還有Illumina第6355431號的bead array。都各有其獨到之處。

還有之前所提到的,DNA以及胺基酸序列的專利申請會越來越多,例如Affymetrix想要往癌症的基因檢測發展,所以第6020135號專利就包含了p53相關基因的檢測方法。但是人的DNA序列是否為個人獨有財產的問題,使得序列的專利引發許多爭議,而且疾病基因的DNA以及胺基酸序列對於醫學研究是很重要的,如果成為專利是否會阻礙學術的發展,也是熱烈討論的議題。然而這類型的專利在以後只會多不會少,所以必須要有新一套的規範來管理。

由於各公司所獨有的專利技術,大都只是為片段技術,無法發展成有用的產品,因此近幾年的趨勢是各公司透過策略聯盟或併購方式進行技術整合,代技術整合完成後,才會有較成熟的產品出現。

而在整合的過程中,專利權可以是用權利金的方式購買,或是用買斷或併購公司的方式,也可以用專利權的交換,以互相授權的方式來進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對專利權進行估價,以決定交換或購買的條件,但是有可能雙方各執己見,使得談判的過程冗長且困難。所以在這種專利權買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時候,可以有一種公司能由第三者的角度,對專利權進行估價,甚至可以主動撮合專利權的買賣,如此可以加快買賣的進行,使得技術的整合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