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從瑪門到宣教

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兩個兄弟各帶著一籃碗糕到城裡去喊賣。走到半途,兄弟倆肚子餓了。於是,哥哥用身

上僅存的銀子向弟弟買了一個碗糕來填肚子。弟弟賺得了這一個銀子,也覺得自己餓了,應該犒賞自己一番,

就用那賺來的銀子向哥哥買一個碗糕來充饑。哥哥因為又賺回了銀子,一時高興卻仍覺得不夠飽,於是再用那

銀子向弟弟買另一個碗糕吃。如此幾番往來,兩個兄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在半路上竟提早趕完了生意,碗糕

完全賣光了。兄弟倆便帶著賺得的那唯一的銀子,興高彩烈的回家向父親邀功去。

這個寓言的現代版就是「母子公司交叉持股」。

在大家懷著國殤的心情正忙著地震救災之際,臺肥公司也悄悄的,企圖以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方式,來完成它

民營化的壯舉。在臺灣,這樣的企業經營方式何豈只是臺肥公司?!「交叉持股」在商場上幾乎是全民運動。近

些年來被掏空的公司,甚至向財政部施壓免繳營業稅的銀行界,無一不是上演著這齣自肥的老劇。而檯面上的

重量級政客,每個幾乎可以說無役不與。也無怪乎,被視為清流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語重心長的抱怨說:「白道

比黑道更可怕。」

回顧臺灣自五零年代的「軍事奇蹟」,七零年代的「經濟奇蹟」與八零年代的「政治奇蹟」,她各方面的成就

一時達到中國人數千年來的登峰造極。掛上MIT﹝Made in Taiwan;「臺灣製」﹞標籤的各式產品遍銷環宇,而

成為臺灣人的驕傲。於是,驕瀛志滿的臺灣人在九零年代更得意地,要以貼有MIT字號的經營手法,來向世人炫

耀。

只是財大氣粗的暴發戶,縱有淹腳目的外匯存底,卻也難掩身為蕞薾小島國民內心深藏的自卑感。MIT﹝Mammon

in Taiwan;「拜瑪門的臺灣」﹞遂成為臺灣人的新標幟。臺灣人的貪婪、粗野的吃相,舉世共聞。今日臺灣的

內政、外交處境光景無不反映此一拜瑪門的特質與結果。

所以,我深信這次地震是神再一次地憐憫臺灣人。祂提醒臺灣人要為過去總總不義認罪悔改;祂要臺灣人遠離

瑪門、棄絕貪婪。我更相信,神藉此次的地震是為臺灣的基督徒開創一個嶄新的宣教機會。祂深知只有宣教,

臺灣人才有出路。

過去的「MIT」不只是加工出口跨國的產物,近年來臺灣更以輸出貼有MIT標籤的偶像為榮,在全球各地建造偌

大金壁輝煌的廟宇道觀;臺灣人十足是一個拜瑪門、出口偶像的族裔。如今,在經過地震的洗禮後,神要把一

個新的「MIT」(Mission in Taiwan;宣教的臺灣)給祂的兒女們。在台灣人的心因地震而敞開之際,宣教是

神給這一代臺灣基督徒一個跨世紀的大使命。對內,神要我們高舉祂的公義,向我們的骨肉之親傳有平安、有

盼望的福音;對外,神要我們向列邦諸國作祂的見證。神要臺灣成為宣教的航空母艦。我相信這是神自創世以

來,對臺灣永恆不變的心意。

雖然,我們仍處在企待整建的斷壁殘垣中,我們要揮別瑪門,憑著信心高聲宣告:二十一世紀,MIT(宣教的臺

灣)來了!

 

-----------基督教論壇 1999/10/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