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院長在噓聲多、掌聲少之下完成初步的內閣改組。新閣員中有部長雖然是出身民意代表,但對他新職掌的
業務卻顯然不夠專業。臨去的舊閣員中,也有在民間享有較高的滿意度,竟橫遭陣前換將之命運。真是可謂
幾家歡樂,幾家愁。
內閣改組既然已經底定,依民主政治運作規則,各方的意見只是蜀犬吠日,人民依法也只有接受一途。但蕭
內閣的改組規範或思考模式,既使在滿天八卦的臺灣,一時也成為多方熱烈研討的議題。而他改組的結果雖
然貶多褒少,卻有其苦衷與意義。蕭院長在內閣改組中所傳達的訊息,著實有許多令人可以深思與無法忽視
的地方。
此次新內閣的組成有漸趨於保守與本土化的傾向;內閣人選在民間聲望也不全是主要的考量了。從國王的人
馬雀屏中選中可以見到蕭院長保守的影子;在今日不復見有海外學人突兀入閣的情形裡,我們可以嗅到蕭內
閣本土化的氣息。而另一方面,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長不願隨民意之魔杖起舞中,而對有關部會閣員之
獨特見解,也令人愕然重新思考所謂的民間滿意度竟為何物。
解讀這些內閣改組所浮出的現象,與其說是李登輝光環褪盡時,蕭院長不顧情誼,急於駛入後李登輝的世代
,不如說是穩健的蕭院長從李登輝總統近十年來的政治實驗中,檢試出一些慘痛的經驗結果來:國家的前途
不是可以隨個人興之所至;社會的進展也不全然可以取決於民間的滿意度;而人民的命運是不可以握在對於
本土陌生的人手中。
這些珍貴的結論是國民黨付出全民極大的代價、花了十年從痛苦的實踐中得來的,所以自有其真實性。同理
,如果我們利用這幾個角度來檢視臺灣基督教會晚近幾年來的處境與運勢,我們發現竟然是如此的雷同。
臺灣基督教會過去幾年來有過不少的運動,齊力高搖過不少的旗幟,也同心吶喊過不少的口號。如今一一檢
驗,這些標榜的預言、目標甚或數字,有誰敢確切的說何者是出於屬靈的洞見、聖靈清楚的啟示,何者是基
於當時個人興之所至,像彼得在變化山上不知所云的建議呢。
臺灣歷經過四零年代的軍事奇蹟、七零年代的經濟奇蹟與八零年代的政治奇蹟,而贏得了世人的矚目與讚譽
。同時,臺灣的基督教會也創造了一項新的奇蹟。那就是,引進了全世界各式各樣教會復興運動的方法,臺
灣的教會卻不見任何復興的景象。多年來,臺灣教會復興的希望一直被交在對這塊土地不熟悉的外人手中。
他們的熱心雖然叫人極為感動,但並不能成就神真正的心意。更甚者,一個外來先知預言所造成的移民潮,
更不知毀掉了多少的家庭與教會。
近年來時代風潮進入了教會,民意成為教會事工中的主流。假象的民意在教會裡造成不少牧長們的困擾與彼
此衝突,閹殺了許多牧長們那顆起初的愛心、呼召與異象,也令一些牧長們揮淚離開崗位。今日教會內有一
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教會的合一常常因著所謂的民意而慘遭破壞。
蕭院長記取了過去十年來失敗的教訓,企圖藉這次改組內閣以挽回國民黨失去的頹勢。政局一向詭譎多變,
我們實在無法預見其成效將會如何。但是,他在內閣改組的過程中所做的思維與考量,確實也點出過去臺灣
教會界的現象。身為神的兒女,我們關心教會的前途,我們不得不在這時候佇足深思,認真審視教會界的積
病而痛改前非。教會的復興是無法外爍與速食而成的。歷世歷代所有教會的復興都是由內自醞、不假外求出
來的。我們唯有在這塊我們熟悉與熱愛的土地上,踏實地與虛心地聆聽著聖靈微小的聲音,在教會事工上順
著聖靈的引導而不是隨著己意、任憑肉體興之所至。我們也只有同心合一,按照聖經的教導,像一棵麥子,
甘心樂意的讓自己給主埋下、看己意死了,才能才能使臺灣的教會往下紮根、往上開華與結果。如此始能達
成神復興臺灣教會的真正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