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道— 民無「信」不立

我國經濟部長在今年的亞太經合會﹝APEC﹞中,提議與會各國合資五百億美元成立基金會,來協助會員國處理各式經濟風暴。這提案立意雖然很好,與會各國代表卻反應冷淡。

以金錢來博得國際地位是我國政府晚近幾年來對外的策略。這樣的手法在落後的中南美與非洲也許可以稍有斬獲。但在主流國際場合中,司馬昭之意至為明顯,別人便未必領情;且此招術在對岸經濟突飛振興之下,也就時常師老無功,徒惹輕藐與爭議。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我國要在國際舞臺上伸展身段,贏取他國敬重,唯一之途並不是猛撒金錢,以利相誘,而是必須勤修內政,使社會民主自由、安和祥寧;生聚教訓,使人民成為文質彬彬、有教養、有誠信的現代國民;至於經濟與軍事,則適可而止。正如孔子所謂的寧可「去兵」、「去食」而「民無信不立」的為政之道也。

如今在臺灣,每兩分半鐘就有一件刑案發生,殺人犯罪率也高居世界第二位,人民早已失去了免於暴力恐懼的自由;其中,白曉燕命案症候群所表露出的價值顛錯,更令社會基本架構徹底的崩盤。而擾嚷的百里侯競逐,使理應成為國人引以為傲的民主遊戲,卻在各種期約賄賂的政見下,成為一場「組織罪犯」的地盤爭奪戰。自由與民主,多少罪名假汝而生。直叫人唏噓不已。而這款的內政,當然只有得到羞辱的外交成果。

外交要得尊榮,必先要有修明的內政。內政要修明,只有「教之」。而教之以「道」。「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只有人民認識上帝,相信唯一的真神,謹守祂的聖潔與公義,勵行祂的法則與律例,自由才有可能,民主才能確立,內政才能廉明。一個內政堅實的國家才有國格,才能贏得舉世的敬重。經過溫哥華亞太經合會後,主政者也許應該深切體認,只有相信與歸回上帝,臺灣人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