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祝中東和平高峰會

美國總統克林頓邀請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到大衛營來進行新一回合的中東和平高峰會議,企圖解決以、巴之間長達半世紀的爭端與衝突。這次會談可能是克林頓總統在任上最後的一次機會,可以為中東和平作出貢獻;他也以此來為自己在各種性醜聞之後,能留下可以在歷史上令人記念的成就,以便光榮的離開白宮。所以,克林頓總統顯然勢在必得,企望在這多年棘手問題上有所突破。

以色列總理巴拉克是在國會兩項對他不信任投票未通過後,才立刻起程赴美談判,希望藉這次高峰會議來為他個人的政治前途做更進一步的提升。而阿拉法特則是在宣佈巴勒斯坦無論是否與以色列達成協議,都要在九月十三日建國之後,再飛大衛營,以把氣勢繃緊到極點,來完成他多年有關建國之夢想。

關係如此重大的事誼,出席三方都各有所圖,而且各個立場相互矛盾、看法往往南轅北轍。一般認為要達成人人滿意的結論,恐非易事。而許多人更預測,一旦高峰會議失敗,以、巴烽火必將再啟,無辜流血恐將難免;永續的和平也將更是遙遙無期。

身為臺灣人,對於以、巴(乃至中東)之和平看來似乎離我們殊為遙遠,好像不干我事,戰、和無關我們的痛癢。甚至有人會認為,既便打起戰來,與我無損;我們還可以有機會如在昔日的越戰時一樣,發一點戰爭財呢。

然而,中東和平的影響所及,決不像越南、科索夫或福克蘭的戰爭。它絕對會對我們直接產生很大的撞擊。中東和平不只是有關能源供應的穩定、油價的漲跌與否等民生現實面的問題,它更是有關人類的前途。因為,耶穌曾在那塊土地上生活過。

聖經的末世論中,滿是有關中東地區的預言。耶路撒冷城是這些預言的主題之一。耶路撒冷的命運關係著基督的再來,基督的再來勢必影響著世人的歸宿;也因此,耶路撒冷是普天下眾人注目的焦點。我們也不得不去關心她。而在以、巴和平會議議題上最難解決的,恐怕就是耶路撒冷城的歸屬問題了。

耶路撒冷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與回教)中各自宣稱為最重要的聖城。耶路撒冷在這些信徒中的地位極為崇高與不可取代,以至以、阿雙方不可能為之放棄或妥協。兩造都將耶路撒冷定為他們的國都。耶路撒冷的問題遂變為極為複雜與情緒化。

身為神的兒女,我們對遠在中東的問題實在無緣置啄。但對於耶路撒冷,聖經卻教導我們說:「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詩篇第一百二十二篇第六節)。我們對耶路撒冷(乃至以色列、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還是應該有所關心與行動的。

我們至少可以為耶路撒冷向神求賜平安。這平安不只賜給居住其間的猶太人,也賜給那些非猶太人;更求主賜平安給所有在巴勒斯坦上、在以色列中的子民。他們本是以撒、以實馬利兩兄弟的後代。我們應當不分彼此地給與他們祝福。求神把一顆友愛、和睦的心,重新賜給該地區曾是至親的骨肉。讓他們能捐棄數千年以來彼此的仇恨,斷開由祖宗遺傳而來的咒詛與捆綁,能以在神的聖城中、在神所歡喜的迦南美地上彼此相愛、安然同居。

其次,聖經也應許我們說:愛耶路撒冷的人必然興旺。愛耶路撒冷可以表現在以實際的行動支持當地的難民、移民來重建他們的家園。我們更可以用短宣或跨文化的宣教來表達對他們真正的愛心;讓他們瞭解神並不是不知道他們處在戰火下、沒有自己地土的痛苦。我們相信,只有在這充滿新仇舊恨的城裡撒下福音的種子,才是能使這聖城長治久安之道。

教會以往對聖經中的以色列及耶路撒冷,較現實處境中的以色列與耶路撒冷還要熟悉。這樣的疏忽,使神學家亞諾•佛其藤堡(Arnold Fruchtenbaum)稱現實的「以色列學(Israelology)」為系統神學中「失去的一環(Missing link)」。但是,藉著這次舉世關注的美、以、巴三領袖中東和平高峰會,我們被提醒去重新溫習聖經中,因對耶路撒冷、以色列祝福所帶來各種應許的教導。希望我們不再以為中東是一個遙遠、與我們無涉的國度,而漠不關心。反而,我們可以開始關心大衛營的高峰會;我們可以為之禱告與祝福,求神能賜給各方領袖有智慧與愛心,能為中東和平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容讓當地的百姓安居立命。我們也應該致力於中東地區的關懷與宣教事工,使這塊耶穌當年關心過、生活過的土地得著醫治,以預備迎接祂的再來。

我們在此預祝中東和平高峰會進行順利,中東地區將享有永遠的和平。

----------基督教論壇 20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