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永不缺席

論壇最近探討教會與福音機構關係專欄中,有一位作音敘述他想邀請某名人來佈道,卻因

教會人數太少而遭拒絕的糗事,顯然,作者不幸遇到了『皮牧師』。他的遭遇今人惋惜,

卻也讓我想起一件童年往事。

三十年前,士林靈泉堂青少年團契盛極一時,甚至能組自己的籃球隊,參加北市公開賽還

得過名呢。

但是不幸地,教會負責人宣教士梅師母因故轉移至東南亞服事。會友旋即陷入愁雲,教會

面臨崩析的危機。青少年團契也一蹶不振。很長一段時間只剩下董家姊弟及我三人。

梅師母是先總統蔣夫人的摯友,邀請講員素來殊無困難。當她離台後,很多昔日講員竟開

始裹足不前,不再有感動與負擔。

一個星期六晚上,我們三人奉主名開始聚會,但是等呀等的,詩歌在沒有司琴下一遍又一

遍的哼唱,應邀的講員還是沒有出現。

董姊年紀最大,居然先哭起來了。董哥實在沒有安慰人的恩賜,勸姊姊不成,自己反而也

跟著傷心的咽泣著。我雖然年紀最小,一盲告訴自己好漢有淚不輕彈,還是經不住此情此

景,便和他們姊弟哭成一團。

梅師母走了。教會垮了。連講員也不理我們了。我心從深處傷痛。

我出身在流氓留集、流鶯亂飛的陋巷,自小我心渴望和平寧靜,我靈企盼愛與安慰,我羨

慕傳教士溫文儒雅的生命和堅定不移的信仰。所以當梅師母在士林拿撤勒人教會門口向我

招手時,我毫不猶豫的走進去;之後,她微笑的摸著我的小腦袋,我就跟她去了在華僑新村

的靈泉堂。

我選擇了教會,不願像其他鄰居孩子滯留在陰暗的街角;我勤讀福音故事,抗拒尪仔標的

誘惑;我背棄了宗族的神牌,為要認識相信耶穌,這一切努力成了鄰里街坊的笑柄,親人作

弄的對象。也使我失去了一個可以與人共敘的童年。

那一晚我確實帶著熱切的期待來到教會,卻面對一個空蕩的講台:我渴望神話語的安慰,

卻換來淒楚的哀泣。我昔日嚥下去的羞辱與犧牲竟是如此結局。

於是,我在人們的訕笑中回到了街頭。也在那段蒼白的日子裡,在背上留下了一道內人一

直好奇不解其來處的、一生永無法抹平的刀疤。

幾年後,梅師母,又回到了台灣,我去見她:告訴地那晚的遭遇與之後的改變,她一如往

昔的溫柔,卻帶著幾許的疼惜說:『孩子,我從此要多為你禱告。』

一直到逝世前,她一直沒有忘記這份對我的承諾。

因為她這份承諾,我日後也接繼了她的遺志:在中國人當中傳福音。

十年來,在福音工作中,我時常暗中忖度那位始終沒有出現的講員,如果依約來了,他會

講些什麼?是否會是一篇震鑠古今,激盪人心,令人幡然改志的曠世名言?

當我年紀愈大,愈有講台經驗後,我靠著主耶穌給我的醫治,逐漸從對這位不知名講員的

鄙夷中生出悲憫來。

其實!他已用一種肢體語言講了一篇令我永誌難忘的道。

這篇道,使我在講台上,無論是面對鑽動的萬頭或寥寥的小貓幾隻時,我都彷彿只看到三

個哭泣的孩子,飢渴的相擁在台下,這三個傷心的孩子,使我在夜闌人靜,熒熒孤燈下勤

考聖經,殷殷備稿。這三個哀鳴的孩子,使我苦撐著贏弱身軀,按扶著疼胸,仍然奮力疾

書。

這篇道,使我深深認識到,講員可能不出現,但神卻一直與飢渴慕義的人在一起:講員會

罷講,但神的話卻永不止息。

名嘴來不來,沒有關係。

主耶穌永不缺席。
------基督教論壇 第11版 第1456期 1994/2/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