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新聞稿 2001/4/24 「月亮的孫子----日本禿頭鯊」大量溯河湧進秀姑巒溪了
|
||||
每一年農曆三、四月之交的這個季節裡,熱帶地區特有的洄游性魚類----日本禿頭鯊,每天數以萬計的大量溯河進入秀姑巒溪河口地區、形成一種非常感人的自然奇觀,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秀姑巒溪生態保育協會在今天共同發表此一消息,同時歡迎大家前往觀賞這種每年才有一次的河川洄游生物溯河的特殊行為。 |
![]() |
|||
☆成群溯河中的日本禿頭鯊 |
||||
|
||||
|
在此地的河川洄游生態觀光季從上個月開始打出預告以來,這個月算是正式的登場推出第一個主角----日本禿頭鯊。這種也被稱做日本瓢鰭蝦虎魚的洄游性魚類,因為長大之後頭部真的還非常像和尚一樣的禿頭樣子,所以就被冠上禿頭鯊的名字,一般的人就叫它為「和尚魚」,但是阿美族的朋友則稱呼它們為「vulao」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吻仔魚」。阿美族的朋友非常熟悉它們的洄游習性,知道這些蝦虎魚的出現和月亮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就以「vulao月亮的孫子」來稱呼它,這個名字除了非常貼切之外,還有感恩自然的意思。 |
|||
日本禿頭鯊是一種在河川中游乾淨水域而且水流湍急的地區,靠著啃食河底附著性藻類為生的藻食性魚類。它們的存在代表著這一條河川還是非常健康和水質優良。在過去台灣各地河川都有它的蹤跡,但是這幾年來在西部許多河川已經逐漸絕跡,只剩下東部的一些溪流中還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縱使如此,想要看到它們有如螞蟻搬家一般的壯觀洄游景象,可能也不是普通的地方才看得到喔!根據在此地研究多年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晴賢副教授指出,日本禿頭鯊可以在河川中生活達十年以上,秋天繁殖的時後,會在河川底部乾淨的石頭底下挖洞產卵,最多的時候可以產出達十萬粒的卵。這些卵孵化之後,會直接漂流到海邊成長。在海邊豐富的浮游生物環境中,需要渡過半年左右的浮游時期,然後趁著潮水高漲的時候溯河進入河川之中。這個時候它們的身體在一夕之間,會由全身透明轉變成一節節的斑紋,同時也變成底棲的生活。同時也會以每天將近一公里的速度緩緩前進,有的時候可以溯河將近一百公里之遙。 |
||||
|
![]() |
|||
☆日本禿頭鯊集體洄游的帶狀 |
||||
然而在行政院農委會、花蓮縣政府和東管處的合作努力下,促成當地居民自發性的組織保育團體,希望將這種舉世罕見的自然奇觀以生態觀光的方式做為號召,開發一種無煙囪的產業。這種兼具生態保育而且又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態觀光,相信可以開創東海岸秀姑巒溪旅遊的新局面。 |
||||
秀姑巒溪生態保育協會為了歡迎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旅遊,特別在長虹橋南岸橋頭設有接待處,同時也號召在此地的旅遊同業,對於來此從事生態觀光的客人給予特別的優惠。詳細的情形可以經由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網頁,或是曾晴賢教授的網頁裡看得到詳細內容。 |
![]() |
|||
☆日本禿頭鯊爬牆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