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復育—幫助櫻花鉤吻鮭度過滅絕危機的有效方法

七○年代新蓋的繁殖場
檢視人工繁殖用種鮭
將受精的鮭卵置於水槽
已發眼的復育鮭卵
帶著卵黃囊的復育仔鮭
農委會時期,人工繁殖工作是由鹿港水試所負責進行的。當時在七家灣溪中游的行政中心旁邊設立了一個有許多繁殖池的新繁殖中心。
復育工作人員正在檢視此雄性種鮭的狀況,確定精子的品質與數量是否合用。參與人工繁殖的種鮭在完畢後,都會放流至更上游的河段。
以乾搗法將由種鮭擠出的鮭卵與精液充分混合後,將受精完成的鮭卵置於水槽中鋪有網狀格的籃子中。以做更進一步的觀察與照料。
除了未完全受精與感染死亡的鮭卵,由於人工復育過程能受到良好的遮蔽與保護,所以有極高的孵化成功率。
人工復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卵黃囊的仔鮭逐漸成長之際,合適其取食的餌料內容與方式。這關係到仔鮭是否能順利並快速的成長至稚鮭階段。

櫻花鉤吻鮭的人工復育工作最早是由林務局委託東海大學于名振教授與鄭明能先生在今日桃山北溪設立自然繁殖

場開始,在農委會時期,則改委託水產試驗所進行規劃。1992年七月雪霸國家公園成立以後,櫻花鉤吻鮭的復育

工作也改由國家公園負責。

由於現在仍有多個攔砂壩矗立在七家灣溪流域中,影響櫻花鉤吻鮭生存延續甚巨,為了避免上游族群的滅絕以及

增加基因多樣性,雪霸國家公園多年來將繁殖無法成功的下游河段鮭魚族群捕抓,進行人工繁殖,再將孵化出來

的仔鮭放流至七家灣溪與高山溪的上游河段。讓這些仔鮭可以經由大雨被沖移至下游的過程,散布至下游的各個

河段,以增加下游族群與上游族群的基因交流。

多年來,雪霸國家公園已成功放流總數達三千三百餘尾的仔鮭於高山溪、七家灣溪上游的桃山西溪與桃山北溪、

湧泉池與也曾是櫻花鉤吻鮭分布範圍但已無魚蹤的司界蘭溪。多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進行類似放流司界蘭溪的域

外工作,在保護良好的情況下,可以成功的拓展櫻花鉤吻鮭的生存領域。持續的放流工作並且直接的避免上游鮭

魚族群滅絕,並可逐漸恢復族群數量與結構穩定。


以手拋網方式捕抓下游河段已屆性成熟的成鮭,再小心翼翼解下置放於袋內運送至復育中心,此時也是檢視當年度繁殖鮭魚狀況的最佳時機。

近年人工復育繁殖與放流情形(引用自吳祥堅(2000)的「台灣櫻花鉤吻鮭人工繁殖與放流」)

時間
配對種魚
復育魚苗數量
放流地點
1994年
3對
268尾
高山溪上游

1995年

3對
357尾
高山溪七家灣溪與司界蘭溪上游
1996年
5對
815尾
高山溪、七家灣溪與司界蘭溪上游
1997年
5對
900餘尾
七家灣溪上游與桃山北溪(無名溪)上游
1998年
1對
85尾
七家灣溪上游
1999年
5對
960尾
高山溪與七家灣溪

檢視卵黃囊仔鮭的生長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