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的新疑問—問題126

發問人:陳先生

發問時間:2002年7月21日 PM08:36

問題126:來到這裡又讓我發現到台灣的無奈,再此向各保育單位及人員表示敬意!今年的四月二十三及二十四日連續兩天景美溪的福壽魚大量暴斃,兩日共撈起三噸魚屍,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只有福壽魚大量死亡而其他魚類則是相安無事,表面上看來也許是有人惡意排放廢氣污水導致魚類死亡,但是以福壽魚的環境適應忍耐力來說,福壽魚都死了,那溪中的魚類也應悉數死亡,所以水中有毒不成立,而環保署發布的水中溶氧數值0.8~1.3ppm,推測是水中溶氧過低而造成大量死亡也不成立,因為景美溪中的原生種的鯽魚最低溶氧是2.2ppm,並未大量死亡。所以溶氧度過低也不成立,所以原因假設是因濾過性病毒所造成的,病毒也許是經由人類或是飛禽所食用含有病毒的食物經由排泄流入溪中,而福壽魚對其病毒無抵抗力而導致大量死亡,當然這需要進一步調查才能證實!

又我在觀看櫻花鉤吻鮭群族數量表時,發現到2001春季,2001冬季,數量是346尾與408尾,而2002春季則達到3428尾,幼魚2917尾,一與二齡成魚分別是420尾與91尾。而這2917尾幼魚應是上年度的成魚所配對孵化的,那以族群數量看來幼魚雖多但血源會不會過近?這樣如此反覆下去,在若干年後也許會發生因為近親繁殖,產生魚類的基因缺陷,對某些濾過性病毒無抵抗力,而造成櫻花鉤吻鮭像福壽魚一樣的的集體大量死亡或是在台灣消失?當然我們不能說機率有多大或是多小,因為只要一發生就幾乎沒有挽回的餘地了!而這卻又只是保育問題中的一個問題,其他像是沿岸坡地農業,人工攔沙壩,遊客的干 擾,自然天敵,颱風與地震等等的一堆問題,想到我就....再次向保育人員致敬,希望保育工作順利!

答覆:

陳先生你好:

謝謝你所提出的問題,更謝謝你對我們的期許與鼓勵!

我們上網查過景美溪死魚的相關剪報,由內容中只能知道大量死魚浮出且以吳郭魚為主,但並未提到其他魚類相安無事一段,不曉得是否陳先生親自前往現場觀察所見。吳郭魚大量死亡的原因,我們無法確認是否與濾過性病毒有關,以下提供兩個可能性說法:

一、當溶氧過低時,大型魚通常比較容易因缺氧而死亡,小型魚則因為需氧量較小,而得以存活,這或許是小型的鯽魚可以存活而通常體型大的吳郭魚卻大量死亡的原因。

二、如果真的與濾過性病毒有關的話,本土種的鯽魚可以因長期演化而具有抗體,外來種的吳郭魚則因尚未演化出對抗機制而死亡。不過此點推論只是提供一個想法,其可能性很低,因為濾過性病毒的確認不是太容易,也不應該在短時間內造成生物大量死亡,並且吳郭魚也已歸化台灣本土幾十年,如果真的有濾過性病毒會使吳郭魚大量死亡的話,現在也不會看到到處都是吳郭魚的情形了!

至於鮭魚近親交配所衍生的問題,則另外回答如下:

以往的科學家及一般大眾都有近親交配會造成基因同質化,使得族群在長時間演替下將面臨存續危機的看法,此看法在許多學者多年研究,尤其是針對島嶼生物學的研究之後,有了不同的意見。,由於島嶼面積小,且數量不大,生長在島嶼上的生物都面臨近親交配的壓力,但這些生物在長期演化後,卻逐漸適應,並未遭遇到近親交配所帶來的苦果,也因而避免遺傳疾病與死亡的侵襲。此外,族群數量高的物種,也可以忍受近親交配所造成的基因同質趨勢。事實上,在現今記錄中,並未有任何一個物種確定是因近親交配而滅絕的,由於帶有遺傳疾病的個體往往也會被環境所淘汰死亡,因此不會再遺傳給下一代。

當然,櫻花鉤吻鮭的數量並不足以免除近親交配所帶來的問題,其存在台灣島的時間好像也不夠長時間去適應,因此近親交配對櫻花鉤吻鮭還是會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不過現有的研究只能知道台灣櫻花鉤吻鮭的基因同質化,族群內幾乎沒有變化(王昱人,1997),這可能是幾十萬年來近親交配或是櫻花鉤吻鮭曾經經歷瓶頸效應(Bottleneck,指鮭魚族群量曾經減少剩下不多的個體,然後再逐漸增加),但是除此之外,並無任何疾病或死亡發生與近親交配相關的確實記錄。

整個櫻花鉤吻鮭所面臨的危機,最主要還是在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不管是農業、漁獵活動或攔砂壩的興建,都是直接造成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縮減或近親交配的原因。或許在沒有人為干擾下,櫻花鉤吻鮭都將因全球環境變遷或基因同質而滅絕於台灣,但人類活動將它們更快速地推向滅絕,因此保育人員才還希望盡快從事各項保育研究工作,將人類干擾減至最低。 以上是回答你的疑問,如果關於「景美溪死魚事件」還有更多資訊的話,也歡迎與我們分享,謝謝!

清華大學櫻花鉤吻鮭網頁製作小組


瀏覽其他櫻花鉤吻鮭答客問資料庫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