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的新生命力—向源侵蝕與河川襲奪

河川因為地形變化使得侵蝕的基準面下降,由於河床坡度變大,流速加大,使得侵蝕作用加強,剛開始開始在河流

的下游發生侵蝕,然後漸向上游發展,即所謂向源侵蝕。向源侵蝕不僅是從河口開始逐漸向上游延伸的深切侵蝕,

也包括河流源頭向河間地的侵蝕,以及河流各個跌水的向上游侵蝕。源頭向源侵蝕在黃土溝谷源頭表現明顯。 所

河川襲奪,就是甲乙河川的距離相隔不遠。而甲河川(高位河)的源頭侵蝕能力較強,稱為襲奪河,漸漸逼近侵

蝕力差的乙河川處(低位河),稱為被襲奪河。侵蝕時間一久,乙河川的上源便被甲河川襲奪,襲奪發生的河段稱

為河川襲奪點,地形通常是侵蝕嚴重的坍方崩壁環境。台灣各處發生的河川襲奪例子非常多,如古花蓮溪的中段為

海岸山脈的小溪襲奪,小溪切穿海岸山脈而形成秀姑巒溪;或是基隆河經過兩次襲奪過程才形成瑞芳的大轉彎;以

及淡水河上源的大漢溪襲奪石門溪的地理事件。

 

 

 

 

 

 

 

 

 

 

思源埡口通谷地形


其中蘭陽溪襲奪大甲溪的襲奪點位於思源埡口附近(舊稱比亞南鞍部),研究學者發現思源埡口的地形平緩,河

谷寬闊,為有谷無水的地形,呈現所謂的通谷(Through valley)地形,並與蘭陽溪呈分谷水(Taiwasser scheid)。

顯現大甲溪此段以前的水量應該非常充沛,後因襲奪發生,使得上游水量為蘭陽溪截去,今日的思源埡口並且還

呈現高侵蝕力的襲奪點地形特徵。襲奪並且會造成兩水系水生生物的交流遷徙,不過因為襲奪是發生在兩個地形

高度不同的水系,又都是侵蝕力強的低位河襲奪高位河,所以水生生物的遷徙應該是由高位河散布到低位河而擴

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