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轉載自民國82年4月25日職業棒球77期頁40~47 【林朝煌&白昆弘─最佳拍檔】 《作者:曾文誠》 投手板至本壘板的距離是一八•四四公尺。 分別出身於北市環河西路、民族西路的白昆弘和林朝煌,是如何 將這兩地原本相距十餘公里的距離縮短為十八公尺、甚至某些時候讓 人感覺不到的一公尺呢? □國二就展開了投手生涯 挺立於十八公尺外高丘上的林朝煌,一直有個夢,他希望有那麼 一天,能像郭泰源那般,成為一夫當關、萬人皆懼的偉大投手。 「天生的投手」,有人這麼形容郭泰源。那麼林朝煌和「天才型 」的郭泰源相較,除了同具大而化之的個性外,林朝煌還有什麼特點 呢? 林朝煌有的是一連串成為優秀投手而付出的苦練。嚴格來說,林 朝煌的投手生涯是國二以後開始,在此之前,從小被叫做「大頭」的 林朝煌,身材嬌小至不足以引起教練的信賴,因此少棒時代的林朝煌 ,要上投手板,只有等到大勝或大敗時,才「聊勝於無」的上場亮亮 相。 為什麼說國二之後,林朝煌的「投手生涯」就開始,因為他會投 一種球,而且把那種稱為「滑球」或「小曲球」的球路應用的很好, 所謂應用的很好,當然是指他投完球、而打者也揮完棒後,球而還是 落在捕手的手套裡。 滑球是指球從投手板出發後,在進入好球帶會急速的往右打者外 角彎曲的一種球路。最早指導林朝煌投球的是合庫隊的李杜宏(現三 商虎教練),他告訴林朝煌滑球的原理、推法及出手應用。然而,「 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從李杜宏手中學來投球技巧後,還是要 靠林朝煌本身不斷的練習。因此,林朝煌從錯誤中逐步修正投球時跨 步的幅度放球點的距離等。 從第一次出手差一點擊昏打者,到最後打者來不及出棒,林朝煌 整整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讓滑球成為自己擁有的最致命武器。 □希望成為郭泰源第二 不過,不知是肌力不夠,還是投球訓練不足,初中階段的林朝煌 ,直球球速比起別人的曲球實在快不到哪裡去(所以才興起他練滑球 的念頭)。但高二的林朝煌卻能一舉而投出超過一百四十公里以上的 球速。這其中的差別在哪?答案是──華興中學。 讀過華興或到過華興的人都知道,那所學校基本上不是斜坡就是 樓梯,因此兩三年「走」下來,林朝煌腿粗的可以跟別人的腰相比。 這一點可以從九二年奧運儲訓隊在左營做大腿爆發力測試,排第一的 就是林朝煌可以得到印證。正因下盤肌力經年累月的「訓練」,加上 手長及本身協調性、柔軟度等有利條件的配合,使得林朝煌的球速能 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同時也令他在高三的青棒選拔賽中,只靠三種 球路「內角直球、中間直球、外角直球」,就整得眾打手團團轉。 青棒時的林朝煌就已備受矚目,然而林朝煌本人卻認為真正讓他 了解到什麼叫做投手、真正使他投球生命發光的是進入文化大學受教 於徐生明教練。 在文化大學才一年的時間,林朝煌自認從徐生明那裡所學的恐怕 一生都會受用不盡,譬如徐生明告訴他投手肌耐力最重要,因此要他 每天多跑、多做重量訓練,還有指導他如「爭取到兩好球之前,投球 不要太閃躲」等投球觀念。 有著先天深厚的基礎訓練,加上大學時代的「伯樂」指導,因此 從陸光開始,到一連串的國際賽會,戰無不勝的林朝煌走的是和郭泰 源同樣的路,雖然他在代表隊的「地位」類似當年的莊勝雄,然而, 他知道或許有那麼一天,成為另一個郭泰源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夢 想。 □以三肯精神培育實力 和身高一八○、挺立於投手丘的林朝煌相比,蹲在十八公尺外的 白昆弘更顯的嬌小無比。 帶眼鏡的捕手能夠勝任嗎?很多人懷疑這個答案。日本職棒養樂 多隊的當家捕手古田敦也卻用事實證明,他不但是稱職而且是頂尖的 捕手。身材瘦弱的捕手能夠稱職嗎?不少人也懷疑這個答案。所以白 昆弘要用實力來印證他能像古田敦也那樣成為全能捕手。 帶過白昆弘的教練李聰智、蔡榮宗說:「白昆弘是我看過練球最 拼、最用心的球員。」 小學五年級時,因隊中卻乏稱職的捕手,白昆弘就此「一不小心 」蹲在本壘板後方。因「蜀中無大將」而踏上捕手一途的白昆弘,超 初也因身材受限而不受教練重用,不過,他卻肯發揮「三肯精神」, 肯學、肯練、肯問而成為少棒隊中的王牌捕手。 但是,從小學畢業一直到高二,白昆弘不再是主將,而淪為休息 區的常客,冰凍的休息區經常坐得他幾乎要蓋棉被了。為什麼白昆弘 不受重視?主因只有一個─個子這麼小,誰敢用?萬一被撞死在本壘 前,怎麼辦? 然而,初高中這幾年的「潛伏」,倒也提供白昆弘日後成為中華 成棒隊當家捕手的絕佳磨練機會。 個頭小事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白昆弘能夠加強的,就只有他脖 子以上的財產─用智慧來獲取教練和投手的信任。只要有空,白昆弘 一定纏住葉南輝及涂忠男這兩位曾經是國家代表隊的主力捕手,請教 捕手的配球方式,什麼球數、情況該投什麼球;什麼出局情況,又該 投什麼球;還有打者在打擊區的站法,開放、封閉、平行三者的腳步 站法,和配球又有何關係等,都是白昆弘向前輩詢問的內容。 □立志成為第二個古田敦也 帶過白昆弘的教練都說,他練球比其他人更認真,其實,球隊不 練球時他更認真。華興棒球隊,不論青少棒或是青棒隊員,大概都嘗 過「華興名菜」─二十五秒鐘之內跑完一趟斜坡;八分鐘內跑完操場 四圈。每當大夥把教練要求的「名菜」消化完,筋疲又力盡時,白昆 弘卻是獨自一個,還在旁邊做牽制二壘練習,而且還分內角、外角、 變化球三種球路牽制演練。 俊國熊隊在琉球集訓時,日本橫濱海灣星對的老捕手市川也到俊 國集訓地參觀,當市川看到白昆弘在做二壘牽制練習時,就像一旁的 寺岡孝總教練問:「這一位是不是你們隊中的王牌捕手?」市川不以 貌取人,而是看到白昆弘「行家」一出手,便知他是隊中王牌,這不 得不歸功於白昆弘在華興時代不斷的苦練。 由於之前不斷的付出,十九歲那年之後,白昆弘開始豐收,擊敗 同輩的眾家捕手,成為國家代表隊的當家捕手。然而白昆弘自己卻認 為,真正讓他了解到捕手任務、辛苦甚至偉大的是八九年帶領他們的 國家代表隊教練李來發。從李來發處,白昆弘學到一般人較忽略捕手 的細膩動作,諸如投手暴投處理,打者擊球後跑位等。 在李來發的指導及本身不斷苦練後,白昆弘愈發相信一句真理: 「捕手靠的不是壯碩的體格,而是靈活的智慧」,也從那以後,白昆 弘慢慢的相信自己或許也有成為古田敦也的一天。 □合作關係長達十年以上 郭泰源和古田敦也此生大概沒什麼機會一起打球,但林朝煌和白 昆弘卻是從小學開始就合作,而且是世界棒壇少見的從少棒、青少棒 、青棒、成棒、奧運國家代表隊一直到職棒都一起的投補搭檔組合。 我國棒壇最有名的一隊投補,在林白之前要屬高英傑和李來發, 然而高、李和林、白相比,顯然歷史要短了許多。打從小學六年級, 白昆弘就開始成為林朝煌的接球「工具」。 第一次合作,對兩人都是記憶猶新,白昆弘說:「那時他念忠孝 國中一年級,因為沒有超齡,所以又回永樂打少棒,結果那一場比賽 ,我要他投外角,偏偏球從內角進來,反正怎麼投就投不進,控球爛 透了,年紀又比我大,也不敢罵他。」 處男秀記得一清二楚,那麼最難忘的一次合作比賽是那一場呢? 這回輪林朝煌說話:「八九年我們在美國訓練比賽,一開始打了十三 場比賽,結果是十三連敗,第十四場由我先發主投,白昆弘當捕手。 結果比賽結束,我只被擊出四支安打,完封勝。那場給我的感覺實在 是太好了,好像是我自己在當捕手一樣。」一旁補充的白昆弘也同意 林朝煌的看法,而且補充了一句:「聽說那一場比賽的勝利是自八四 年以來,中華隊第一次贏美國。」 日本人說好的投補要像夫妻般契合,而林白這對青梅竹馬的老夫 老妻,在場上誰又是「發號施令」者?林朝煌說:「從小到大,我都 是照著白昆弘的指示投球,我覺得投手要信任捕手的專業技術,況且 他又和打者這麼近。其實這麼多年下來,我要投什麼球他大概都知道 ,即使搖頭不滿意他的配球,也不會超過兩次。」白昆弘則說:「雖 然捕手為投手配球要絞盡腦汁很辛苦,但也表示林朝煌信任我,所以 只靠自己平常不斷的研究對手的打擊習性,及多看比賽錄影帶了。」 □望最佳拍檔創絕佳戰績 雖然主控權在林朝煌手裡,然而球要往哪裡去卻完全聽白昆弘的 ,這一點除了證明投補之間彼此的高度信賴感之外,似乎也顯示著林 白二人有著某種程度的個性反應。每當林朝煌、白昆弘兩個人在一起 談論一件事時,可以發現白昆弘是滔滔不絕、有條不紊,第一點、第 二點......,一系列說明,正像他配球導引聽眾進入他的「主題」。 而林朝煌呢,習慣性懶散的倚靠在座椅上的他,極少主動開口,但一 開口便是重點,就像他的滑球,不投則已,一投便是犀利無比。 絕佳的默契、互補的個性,往往使這一對投補搭檔無往不利,從 陸光隊開始,只要他們一上場,即意味著球隊可以多得一勝,民國七 十九年秋季盃在賽前不被看好的陸光隊,就是靠著這一投一捕而拿下 亞軍席位。儘管如此,但也不代表他們在投補的合作上從不犯錯,因 此平時的溝通成了兩人避免錯誤(及再犯)的絕佳方法。向賽前白昆 弘會主動和林朝煌討論明天對手的打擊優缺點,而在比賽當中也會利 用攻守交替時,針對上一局的投球內容加以檢討,為的就是免於重蹈 覆轍、一錯再錯。 從少棒、一直到職棒,林朝煌投球、白昆弘接球的歷史、感情維 繫了十年以上。「如果你們分開了,會不會影響彼此的球技?」有人 曾以如此有趣的問題詢問兩人,所得的答案是,林朝煌說:「應該會 吧,我在大一時和尤伸評(現時報鷹隊)配合,就覺得怪怪的。」而 白昆弘則說:「雖然和不少投手合作過,但總覺得林朝煌最信賴我, 也最讓我有成就感。」 由此可見,儘管職棒四年開賽一個多月後,兩人的合作因外在壓 力等種種因素而尚未有佳績,可是一旦焦離了孟,那顯然他們的表現 更要大打折扣。因此對俊國隊及廣大的熊迷而言,這對在奧運揚名的 「千萬投補」,早日恢復絕佳默契及完美的搭配應該是他們最關心的 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