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的主要概念

生態學的分科

一,以生物的類型來分

植物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

微生物生態學

普通生態學

二,以生物組織水準來分

個體生態學

種群生態學

群體生態學

生態系統生態學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確認物種的能力

野外觀察

野外和室內實驗

生態的因子

生物性因子

非生物性因子

非生物性因子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光質 強度 日照長度

溫度--

--

空氣--

土壤及無機鹽(化學性質)

生物性因子的作用

(一)共生

(二)天敵

(三)競爭

(四)抑制

(五)傳播

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的特徵

()相互聯繫的綜合作用

()主導因子的作用

()耐受性定律

()最低量律

種群生態學

種群數量的增長情形

()指數式增長

()邏輯式增長

種間的關係

()競爭

()互惠

()共棲

()共生和附生

()寄生

()捕食

影響種群數量變動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生命表和存活曲線

()種內和種間因素(密度制約因素)

()外界環境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

()人類的經濟活動

生物地理群落的要素和相互間的關係(見表4-1)

植物群落演替類型及過程

類型的劃分

(1)按時間發展--

世紀演替

長期演替

快速演替

(2)按主導因素

群落發生演替

內因生態演替

外因生態演替

(3)按基質性質

水生基質

旱生基質

演替的過程

(1)原生演替--

沈水植物群落階段

浮水植物群落階段

挺水植物群落階段

溼生草本植物群落階段

木本植物群落階段

(2)次生演替

採伐跡地階段

雜草群落

小葉樹種階段

森林樹種階段

世界的主要被分布帶(見圖4-18)

依熱量和水分的交互作用而分

台灣的主要植被分帶(見圖4-22)

緯度和高度

世界動物地理區劃

(1)古北區

(2)新北區

(3)東洋區

(4)舊熱帶區

(5)新熱帶區

(6)澳洲區

生態系統的組成(見圖5-1,5-2)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能量流動)(見圖5-3)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一)水循環(見圖5-5

(二)碳循環(見圖5-6

(三)氮循環(見圖5-7

自然資源保護

(一)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的保護

(1)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

(2)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3)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

(4)海岸和淡水生態系統的保護

(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

(三)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持續利用

(四)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

污染和控制

污染的種類和來源

污染的治理

(一)生物淨化

(二)物理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