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一些歐洲國家向
CEPT提出在歐洲建立單一的通信系統,當時稱之為Group Special Mobile,這市一開始GSM這個名稱的由來。不過當時並未決定是類比或是數位系統,直至一九八五年才決定是採用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一九八六年GSM無線傳輸技術被選定;一九八八年歐洲電信標準機構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s Institute)成立,並正式接手推動GSM的標準化,ETSI將電信公司及設備製造商皆納入參與GSM標準的製定;同時由電信公司及規劃單位組成的GSM MoU,則製定一些GSM營運、管理等商業上的問題。(詳見附錄二).GSM是數位式無線電系統,正如以上所說明的, 它的名字是來自一個稱作Group Speciale Mobile的團體。GSM的主要目的為提供泛歐洲的「漫遊」(roaming),因此用戶能在歐洲的任何地方使用他們的設備,都不必要求地區經營者做特殊的安排。另一項要求是它比類比式蜂巢無線電系統更能有效地使用頻譜(spectrum)。
GSM所使用之固定發射基台的架構,在概念上與類比式蜂巢系統類似,CCITT SS7(Signaling System No.7)被當成固定網路裡信號發送的基礎。GSM比類比式系統好的地方是它在容量方面有所改進。GSM所增補的服務包含多團體的會議(multi-party conferencing)、電話柵欄(call barring)及camp-on。GSM提供打出/打進電話確認、同步傳輸資料及不對其他人開放的使用者團體(closed user groups)。
GSM提供全數位化之語音/使用者資料的傳輸、編碼,並將「交錯(interleaving)」功能用在資料傳輸上。數位式調變RF載波及頻率跳躍可減少多重路徑接收(multi-path reception)的問題。GSM所需的無線電頻譜可利用FDMA及TDMA技術,將頻率帶890-915MHz(行動式傳輸器)及935-960MHz(基站傳輸器)作分割而得到。在資料通訊方面,GSM能與公眾網路、ISDN或其他資料網路相互通訊。在資料服務方面,使用者能使用在行動式聽筒上的內部功能,例如顯示簡短的訊息在其字幕上,或使用外部設備,例如傳真機。
在GSM網路的行動站,不需要同時傳輸及接收訊號。傳輸及接收的時間被三個時間槽所分開。RF載波間保持200KHz的距離。每個載波通常傳送8個時間槽的資料。每個行動式系統包含一個用戶確認模組(SIM;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它提供了汽車及網路之間執行確認程序所需的資訊。
拜現代積體電路技術及數位技術進步所賜,許多複雜的功能都可利用數位化的小晶片來完成,所以手機才能從以前又大又重的怪獸搖身變為現在短小輕薄的模樣。行動電話的熱潮似乎是愈演愈烈了,自從電信業逐漸開放,數位大哥大的技術引進台灣後,我們不但可以看到電視上各式各樣手機以及電信業者的廣告,馬路上、汽車上、辦公室裡人手一機的情況更是相當普及,這種情況在將來低階行動通訊業務開放後,或許會更加普遍。
看著新一代的手機體積愈來愈小且功能卻愈來愈多,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這都是拜現代積體電路技術以及數位技術的進步所賜;利用數位訊號處理技術
(DSP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許多複雜的功能都能夠利用數位化的小小晶片來完成,所以手機才能從以前又大又重的怪獸,搖身變為現在各種色彩鮮豔、款式新穎且短小輕薄的模樣。如我們所知
, GSM是歐洲通用的行動電話通訊標準,而且能夠提供戶外高速移動的功能。相對於美國IS-95所採用的分碼多重擷取技術(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GSM是比較簡單的分時多重擷取技術(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由於其仍屬於窄頻的技術(像IS-95或是IMT-2000中的可能出線者W-CDMA都是屬於寬頻技術),所以為了對付無線環境中惡劣的傳輸環境以及手機可能的高速移動,頻道等化(Channel Equalization)及錯誤更正碼(Error CorrectioCode)等技術都使用上了,才得以提供我們數位的語音服務,而不至於通話品質低落或是斷話連連。數位化世界正逐漸在我們的生活成形,利用類比轉數位技術將日常生活中的訊號轉為數位訊號之後,就可以利用數位電路或電腦等設備來處理這些訊號。像是隨選視訊(VCD)就是把影音訊號數位化之後,再加以壓縮。由於數位化的訊號對雜訊有較高的忍受力,而且利用的是成本低又可大量生產之數位電路技術,加上人類對於高品質的要求永無止境,無怪乎數位化的革命就要來臨。當資料都數位化了之後,接下來的動作就是要將資訊作適當處理,而這也正是數位訊號處理核心之所在。對數位通訊系統來說,通常天線收到訊號之後,會先將訊號由射頻
(RF)降到中頻(IF),再由中頻降到基頻(base band);數位訊號通常會在基頻中進行,這主要是基於成本與數位電路速度和功率的考量,而兩次的降頻主要是為了便於電路之設計。在GSM的系統中,觀察一下手機中電路的構造,會發現除了射頻與中頻的電路之外,基頻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主要在負責訊號的處理;另一個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主要在處理通訊協定以及輸出/輸入的介面。數位訊號處理器目前依各家手機各有不同,然而在微控制器方面幾乎所有廠家都有志一同地採用了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ARM由於其先進的架構以及低功率之特點,目前也正是微控制器中的寵兒。對於GSM的數位訊號處理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步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