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厭氧培養
1. 菌落外觀觀察:
Pia1:圓形,乳白色,直徑約3mm,表面光滑,平坦高起狀。
Pia2:圓形,米色,直徑約0.7mm,表面光滑,凸起狀。
Pia3:圓形,中央為純白色而光滑,周圍較透明且凹凸,直徑約3.5mm,中央高起狀。
Pia4:略為圓形,米色較透明,直徑約3.5mm,表面較凹凸,中央高起而周圍也略為高起。
Pia5:圓形,米色,直徑約0.5mm,表面光滑,凸起狀。
Pia6:略為圓形;輻射狀,中央為純白,周圍較透明,直徑約為5mm,不過當菌落增加時(>300),則會縮小至約2mm
Pia7:略為圓形,乳白色,周圍較透明,直徑約4mm,表面凹凸,微微隆起狀。
觀察到的米色有可能部分為培養基的顏色,而菌落本身為透明的。
2. 顯微觀察記錄:
Pia1:細長桿狀菌,另外還有一些較短甚至為小球狀的可能為雜菌,抑或可能為Pia1所產生的孢子。
Pia2:橢圓球狀菌,時可看見呈雙球甚至四球在一起的狀態,不過無法分辨是否為正在分裂狀態。
Pia3:細長桿狀菌,可能是因為很長所會略有扭曲的形狀。
Pia4:細長桿狀菌,大致上比Pia3短。
Pia5:橢圓球狀菌,外觀看來和Pia2相同,也時常形成雙球狀態。
Pia6:細長桿狀菌,時可看見數個菌相接在一起,可能為在分裂狀態。
Pia7:短桿狀菌,也有一些小球狀的,可能是剛分裂出來的或是孢子。
3. 菌落數記錄:見原始檔案
4. 心得討論:
a. 在統一AB的樣本中,7/9的培養都沒有產生Pia3的菌落,而在7/13之後的培養都有發現,依照所謂的「統一AB」來看,應該是只有兩種乳酸菌,卻出現了第三種菌,很有可能是汙染,待之後購買新的樣本再確定結果。
b. 從菌落外觀及顯微鏡中來看,Pia2Pia5可能是同一種菌,而這些在樣本中佔大多數,可能就是所謂的Bifidobacterium lactis,不過所知的乳酸菌多是桿狀的或是鏈狀的,而見到的Pia2Pia5是單球狀或是雙球狀,故實際情況仍需用其他方法再做確定。
c. 在顯微鏡觀察中,可看見細菌除了整體的移動現象外,也能發現細菌本身有做些蠕動,不知是自身的動作還是受布朗運動影響,由於顯微鏡放大倍率不夠,故無法觀察是否具有纖毛等運動器官,不過因為發現這樣的動作是部份菌才有的,猜測是細菌自己的運動。
d. 7/16的抽樣中,整體上來看菌落數有所減少,菌落也變小了,做了幾項假設:(a) 整體培養環境的變化。(b)培養的時間較短。(c)樣本本身就保存過久使得菌數減少且活性降低。然而如果操作上沒有錯誤的話,環境上的變化是應該可忽略的,而從培養的時間上來看都是大約為48小時,故培養的時間上可以視為相同的,所以比較有可能的是樣本保存太久,菌總數減少使菌落減少,活性降低使菌落較小。
e. 7/97/13的培養成果中,選取適合分離的菌落,進行四區畫線塗菌,在7/18時觀察其結果。發現Pia1Pia6沒有菌落產生。首先假設是畫線操作上的失誤,故在7/18時重新進行Pia1Pia6的畫線培養,7/20時觀察其結果,發現仍然沒有菌落產生。再假設是培養時間不夠,便在7/20時將之前的Pia1Pia6四區畫線再進行培養。另外有個假設是這些菌要有其他種類的菌生長來輔助,而這樣的假設在Pia6比較不可能,因為在此樣本內(光泉)只有發現Pia6,故猜想是其他的原因。
f. 從優沛蕾的瓶身上來看,它是有三種菌的,不過從培養的結果來看,只有發現兩種菌(Pia1Pia2),可能第三種菌不適合在此培養基上生長,也可能是三種菌之間的競爭使它無法生長。試著從樣本中直接分離或許能確定結果。
g. 7/20時觀察7/18的培養結果,發現優沛蕾的樣本在濃度較高時(10^-4)沒有Pia2菌落的產生,但是在濃度較低時(10^-510^-6)Pia2的菌落數比Pia1還多,故假設在高濃度時菌數太多,生長上會有抑制發生。
h. a.7/20培養新開罐的統一AB優酪乳,發現仍然會有Pia3的菌落產生,但是不多,故仍然無法確定是否為汙染。另外作個假設,Pia3這個菌種原本在樣本裡存在的量不多,只有在開瓶之後才會逐漸成長,故在開瓶後馬上塗上的菌液是含有很少此菌的,這樣的假設是需要其他的實驗來証明的。
i. e.7/207/23繼續培養之前的四區畫線,結果仍然沒有菌落產生。有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培養,不過不排除是在畫線時細菌已經死亡,而我們畫線上去的只是死菌而已,故無法長出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