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在2001年,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到了成大微免所黎煥耀老師的實驗室學習。當時會想要到黎老師的實驗室,主要是因為大二下修了免疫學,覺得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一個十分神奇且有趣的機制,想再深入瞭解一點,得到老師的同意後,便利用這個暑假進老師的實驗室學習,看看實驗室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體驗一下做研究的生活。
黎老師的實驗室研究的主題主要是:B型肝炎、登革熱病毒體計畫、腦膜炎的作用機轉。因為之前都沒有進過實驗室的經驗,老師便找了博士班的張文暐學長帶我。文暐學長研究方向主要是B型肝炎,我也就跟著做有關B型肝炎的實驗。
過去有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B型肝炎病毒在潛伏感染過程中會伴隨突變株的出現。這些突變株可能與病毒的免疫逃脫機制,抗藥性,致病性,複製能力或感染力有關。因此,文暐學長推測這些突變株可能會分泌細胞素(cytokines)如:IL-10及TGF-β,來抑制免疫反應的產生。於是給了我一個實驗題目:
探討肝炎病毒及其突變株對宿主細胞的細胞素(cytokines)分泌有何影響。
在實驗中所用到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包含:pre-S(pre-S1及pre-S2)及S基因。而B 型肝炎表面抗原有以下幾種突變株:
大表面抗原野生型(large S wild type, w):整個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包含表面抗原pre-S(pre-S1及pre-S2)及S基因。
大表面抗原突變型(large S mutant, △2):S 基因則都在 pre-S2 的 5'-端(nt 2-55)發生序列刪除(deletion)中並在表面抗原(middle
S Ag)的蛋白轉譯起始位置有點突變。
小表面抗原突變型(small S, △pst):整個pre-S(pre-S1及pre-S2)都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