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衡線—兼顧傳統漁獵與生態保育的保護措施


 

台灣櫻花鉤吻鮭在早年的數量很多,分布在松茂以上的整個大甲溪上游流域,包括合歡溪南湖溪司界蘭七家灣溪有勝溪等支流。其中司界蘭溪及七家灣溪的數量最多,甚至在七家灣溪還可以以投網的方式,一人一天可以捕獲到十五斤以上,是當地原住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為櫻花鉤吻鮭本身的稀有性與捕獵壓力,日據時代成立調查委員會前往大甲溪上游各支流調查櫻花鉤吻鮭的數量與分布。調查結束之後,日本政府將櫻花鉤吻鮭列為天然紀念物,並制定以下保護規定

1、禁止在流域內放流其他鮭鱒魚類及其魚卵。

2、在清泉橋下游大甲溪的南湖溪和伊卡丸溪(七家灣溪與有勝溪匯流點以下稱伊卡丸溪)匯流點以東各支 流上游,於五月至十二月間禁止捕魚。

3、七家灣溪主流於十至十一月間禁止捕魚。

4、七家灣溪匯流點以上兩岸300公尺以內禁止砍伐森林或變更地形。

想想為何要制定這些規定?這些措施會有什麼效果?為何不乾脆全面禁止捕抓鮭魚呢?


天然紀念物調查委員會在大甲溪上游各支流與部落調查訪談的結果,發現到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在各支流的分布與數量較以往來的少,為了防止這種稀有魚類因放流混種或是濫捕造成滅絕,並為保存其動物地理特殊意義與基因多樣性,而不採行復育瀕臨絕種動物最常採行的人工繁殖方式,亦即利用日本亞種進行移植或繁殖,這對當時已經進行櫻鮭人工繁殖多年的日本來說,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為了保存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獨特性與基因庫,委員會最後還是建議使用較消極的方法,亦即取締濫捕來達到保護目的。

因此委員會依據調查事實與櫻花鉤吻鮭生態習性,針對繁殖期(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間)與非繁殖期進行不同河段的保護,一方面避免全面禁漁引起當時管理不易並長期利用鮭魚的高山泰雅族不滿,一方面也保護櫻花鉤吻鮭免於滅絕危機而得以永續利用。

這些嚴密的保育措施下,為何櫻花鉤吻鮭如今還是面臨滅種的危機呢?櫻花鉤吻鮭現在面臨的危機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