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北京清華大學裡做實驗, 算是對大陸現今生物科學的研究科技情形做了一次實際的考察。我並沒有親身的進過新竹的清華大學結構實驗室並做一個比較, 但是我還是感覺到饒子和教授號稱全大陸最大的結構生物實驗室龐大儀器、設備與資源的震撼:十多部的電腦、包含兩台我覺得算尖端科技的結構專用電腦與軟體, 幾乎達二十人的碩士以上研究生、博士生與PST, 空間更是「深不見底」的廣大, 更別談其他像X-Ray Diffraction 儀器與管柱層析儀器等的硬體設備。
學術上的所得, 當然就是對於結構生物學進一步的認識。能夠親眼見到或親自參與一些從一個蛋白質的物化性質為基礎, 用結合分生與生化的技術去表現、純化, 結晶, 與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帶過的一些解結構的步驟與觀念, 都是最大的收穫。而在陳宇航學長的指導與樓智勇學長的合作下, 我可以從口頭上、見識與操作中, 經歷許多表現蛋白質的生化實驗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思考, 一方面也是對研究生活的一種體驗。整個實驗中許多我原本兩年中並沒有接觸或知悉的技術如fusion gene/protein 等, 也在我僅僅大三上的一個學期一次次的被教到, 許多時候上課的內容和整個暑假的經歷產生許多共鳴, 也增加了不少我後來的學習興趣。
在這個並不是很常見的大型實驗室,我也額外的接觸到很多和實驗室運作有關的事情, 像購買二氯二甲基硅烷的事情我是親自參與, 翻了一大堆目錄。還有接觸到和儀器生產公司合作研究SDS-Page設備的研發, 公司拿研發的膠管封底式的SDS-Page儀器給我們實驗室做試驗與心得回報, 就給了陳學長-我們的組去試驗, 結果不彰, 麻煩的很; 我也因此知道,即使看似簡單的SDS-Page這種跑膠的儀器,許多小零件也是需要高技術的研發, 像我們當時用的美國產品, 底座乾膠時墊的膠片防漏效果佳, 它的材料也是技術, 也是錢, 封膠的玻璃片表面品質就更不用說了。
也算是有幸, 這次帶我做實驗的陳學長, 剛好在進度上給了我不少學習機會, 就是一個case的結束、寫paper的經驗與一個case剛好開始進行的情形。當然這個結果不幸的就是我沒有機會見識養晶成功與解結構的詳細過程, 但是除了這樣對我學習一個蛋白解結構的流程認識有大幫助外, 我還可以稍微的參與學長寫paper的過程, 也是一種所得。
總而言之, 我覺得這次在饒教授的實驗室裡, 不只是一個參與研究的經驗, 也是見識實驗室生活、研究生活的體驗, 與對實驗室更多認識的機會; 這些經歷還增加了我後來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這次經驗, 我所得到的東西, 比起我一開始預期一個暑期實驗計劃所可能學到的, 要多出太多了。
往下 回到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