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與林務局時期 |
1974年,台灣農林廳林務局委託東海大學歐保羅博士和于名振教授進行大甲溪上游水資環境與高山魚類生態保調查,並於次年在桃山北溪上游興建一自然繁殖地,但並未發揮數目自然增殖的功能。 1977年,林務局將櫻花吻鮭棲息地劃為國有林地保護區.在當時,七家灣溪時有毒電魚,其族群日漸稀少。 1980年後,我國自然保育快速成長,保育活動獲得政府重視,政府高官多次與學者勘查七家灣溪現場,並與學者討論,開創櫻花鉤吻鮭保育研究的序頁。 1984年1月,行政院政務委員張豐緒曾上書行政院孫院長運璿,簽為台灣特有珍稀動物: 櫻花鉤吻鮭、帝雉、藍腹鷳、及台灣梅花鹿已瀕臨絕種,應即加以保護。 1984年7月12日,經濟部依文化資產保育法公告櫻花鉤吻鮭列為文化資產之一。並同時獲得文建會支台幣330萬,交由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興建養殖池與孵化室,並進行人工復育工作,研究成果提高了魚卵受精率及孵化率達98.62%及74.28%,確立了人工繁殖之技術,隨後於1988年,將首批養成的250尾櫻花鉤吻鮭稚魚野放至七家灣溪與雪山溪中。 1985年起,農委會開始投注大量經費與人力,並委請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張崑雄教授,擔任櫻花鉤吻鮭保育整體計畫召集人,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推動鮭魚之棲息環境與族群生態(林曜松教授)、水棲昆蟲相(楊平世教授)、原生種魚類與溪流藻類之生態關係(呂光洋教授)、人工繁殖試驗(余廷基分所長)、鮭魚疾病(徐亞莉教授)、保護區規劃(張石角教授)、教育中心規劃(林曜松教授)等相關研究。 1985年9月,農委會委託傳播公司拍攝紀錄片,並於1986年9月16日假公共電視播出,並提供各機關、學校、團體作為宣傳教材,自此,國人開始了解櫻花鉤吻鮭的重要性。 1987年至1993年,農委會請退輔會武陵農場辦理巡邏保護工作,並向警政單位洽商以警犬協助巡邏工作。 1992年至1994年,農委會委託中國生物學會拍攝紀錄片,以彙整歷年來櫻花鉤吻鮭保育重要事蹟,於1994年發行.作為本土野生動物保育的宣傳教材。 早在1985年,農委會支持櫻花鉤吻鮭之保育與研究以來,便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有關櫻花鉤吻鮭生態保護區的大小、範圍、處理原則、土地管理與經營管理方式等議題,農委會在保育初期曾否決了德基水庫擬在七家灣溪興建攔砂壩的議案,也撥款三千萬與退輔會武陵農場興建污水處理廠以改善水質,可惜因廠商棄標而停擺.而武陵農場也在農委會之協助下進行改善農場的水土保措施,並同意讓出沿七家灣溪兩岸崖地起三十公尺的土地,規劃嚴格保護的核心地區,林務局與武陵農場均指派一名技工巡邏保護櫻花鉤吻鮭。 |
櫻花鉤吻鮭成魚 | 人工復育受精卵 | 剛孵出的歸魚苗 |